多维:罗贯中如何在台湾变成中共同路人(组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罗贯中,元末明初汉族人,著名的历史章回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作者。“被成为”台湾网络言论“中共同路人”最新成员。
一个逝世超过600年的“古人”成为“中共同路人”,如同知名的相声段子“张飞打岳飞”一样荒谬,实际上却发生在现代台湾。
简述一下罗贯中被“起底”的过程。
事件缘起是有一名台湾国中(即大陆的初中)历史老师向媒体反映二年级上学期历史课本“刘邦消失、没有三国、不知武后”,根据台湾嘉义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昆财统计,从商周至晚清共3,600年中国史共分6章节、60页内容讲述,每章正文仅约1,500字要讲600年历史,他抨击“凌乱、不知所云、没有时序、前因后果”,“破碎”是新版历史课本最大特色。
根据台湾《108课纲》编写的各版本历史教科书。(台湾“政策研究基金会”提供)
相对的,也有历史老师出面为新版历史课本护航,指三国“正朔”是曹魏,但过往台湾的历史课本过多描述三国时代,是两蒋政权为了灌输“同情蜀汉”史观、赞美蜀汉投射“领土变小”现况,力挺新课纲“去中心化”、“略古详今”。
不过,该历史老师的“似是而非”言论随即在台湾网络引发另一波论战,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蜀汉采同情观点,投射到当下台湾“主流民意”多认定“国民党是中共同路人”的语境,极为反讽的让罗贯中因此“被成为中共同路人”。
“罗贯中是中共同路人”的反讽虽然戏谑,不过,却十分精准的切中台湾“本土派”的“司马昭之心”,即无论课纲调整方式如何不合理,是否会损害台湾学生的“基础能力”,只要将过去的课本内容冠上“国民党统治需求”或是加上“了解本土”、“认识世界”等理由,其丑陋的“去中国化”的政治目的就可以被美化、被合理化。
依据《108课纲》编写的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南一版对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叙述仅仅只有“日军侵华路线图”。(許陳品/多维新闻)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台湾国中、高中的国文课纲“文白比例”争议上,例如过往被视为台湾“看不见的竞争力”之一的─正统中华文化,在“本土派”眼中就成为培养“忠君”思想“顺民”的“国民党统治需求”,影响所及,不但两蒋时期选编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六册被精简成只有一课的“论语选”、“孟子选”,连被视为“千古至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也不容得见于台湾的国文课本之中,甚至韩愈的“师说”也必须“自学”。
平心而论,威权政府的课程编排虽然有其“利于统治”的安排而“重大陆轻台湾”,但民进党历史课本中强化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现代化治理”,放大“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及“文化大革命”、“六四事件”等“中共同路人”与“中共本人”的“黑历史”,却几乎略去列强及日本侵华、据台战争的惨烈与战后条约如何“霸凌弱小”,不也是“基于民进党统治需求”。
再者,民进党调整历史课本的目的真如台湾教育部事务人潘文忠所言是为“培养世界公民”,对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军事实力国的中国大陆就该以更大的篇幅去了解“中国”何以兴?何以衰?如何再起?毕竟,这个“当面之敌”已大到连美国都无法忽视,“中国的”《孙子兵法》不是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台湾国中课本改版后“没刘邦、去三国、缺武后”已是既成事实,不过,罗贯中因此“被成为中共同路人”恐怕还不是最荒谬、可悲的。试想,这些读新版历史课本的台湾国中学生长成大人之后,听到“张飞打岳飞”的段子,不知道笑点何在,不了解“司马昭之心”所指为何,不清楚欧美各国劫夺殖民地、租界的民力、物力才是当前富足的根基而非“民主制度”,却盲信不知从何而来的“普世价值”,深信自己已俱备“世界公民”的素养,这才是最可悲的事。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