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性爱娃娃搞对象,却差点离开这世界...(组图)
豆瓣电影首页给我推了个片子:《爱情人偶》。看着我男神高桥一生和我女神苍井优,在海报上温情地笑着,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片子会有怎样的展开。结果,就看高桥桑直直地把手放到了优酱的胸上……
别多想,他这是为了事业。
这是个要素过多的故事:男主作为硅胶娃娃工匠,为做出更鲜活的作品,请女主当人体模特。胸手相连的那一刻,两人锁了。
但是婚后男主疲惫、女主出轨,直到女主患癌,两人才开始重新探索爱情。
最后为纪念女主,男主做出了和女主几乎一样的完美充气娃娃。
经历了前面的狗血和套路,看到这个娃娃我竟心头一软:原来性爱娃娃真的可以不止“性”,而被赋予“爱”的意义。
但当我自作多情地打开购物网站,试图找寻一份独属于我的爱恋时,我醒了。我知道你们听我说完可能更好奇想去搜,且让我来劝退你。
01
低端娃娃の荒诞虐恋
在性爱娃娃的世界里,试图追求性价比的人最终都会失去性。只要十几块钱就能和两位陌生网友拼一个帅哥回家任我宰割,这等美梦在看完买家评论之后就幻灭了——“我想买全体充气娃娃,没想到取货是一个小东西”“就给我发了个破气球来”……
更诡异的是,评论区都已经一水差评,仍然不断有人拼单成功,也许她们享受的就是这份买盲盒的快感。
还有一类卖家,会把货不对版大方展示给你看。
就像这位plmm,你永远无法把左边的脸和右边的诗结合到一起。我怀疑卖家自己也不信,但他们就是有这种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底气。
混迹低端娃娃区的人,最终都会放弃幻想认清现实,不再追求美感,只求找个“像点人样”的凑合过日子。
因此大多数卖家不必舞文弄墨,而是极力宣传自家商品有多真,也导致我再也无法直视“逼真”这个词。
当你自以为避开各种智商税,真的选到了一款物美价廉的娃娃时,这个娃娃对你的调教才正式开始。
你只花了几十块还包邮,意味着只承担了娃娃的成本费和运费,并不包含卖家将心比心的服务费。从此,快递小哥看你的眼神就会多一番“我懂你”的意味。
有时,店家对于你提出“包严点”的需求会稍微有些误会。
甚至,那些口口声声的保密承诺,到最后也是一场蹉跎。
当然也有包装体面的娃娃,只是这僵尸新娘般的出场造型,谁买谁阴影。
如果你买的是低配中的低配充气娃娃,那么给ta充气将是最煎熬的时刻。
你只看到ta在商品详情页元气满满的样子,却从没考虑过买回家后,你需要对着这具空虚的皮囊加油打气。说真的,看着这样一摊玩意,别说提起性趣,呼吸都不太容易。
而当你大干一场香汗淋漓,终于给这货充好了气,你自己就泄气了。
低端娃娃的买家们本以为能轻易地满足自己的掌控欲,没想到反被玩了一次全程高能的施虐PLAY。
人娃之爱还是难逃价值交换逻辑,跟世俗之爱没有什么区别。虽然娃娃不会张口闭口要房要钱,但它作为商品本身就昭示着买家无法逃出“用钱换爱”的局面。
唯一还算友好的一点是,只要你自己肯转变心态,总归是能找到一些乐趣,体会到一丝自由意志的胜利。
02
中端娃娃の细思恐极
把预算提高到三位数,再浏览商品推荐就正常多了。但没刷多久我就再次心头一紧。前方《小白船》预警——
求安检X光屏幕后面小哥的阴影面积
几百块的硅胶娃娃已经比几十块的充气娃娃真实许多,但可以大卸八块的身体又让人觉得有点不寒而栗。这一真一假,是人娃之间想要产生真情的两道鸿沟。
一方面,如果娃娃做得特别像人,反而会触发“恐怖谷”效应。
“恐怖谷理论”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在1970年提出,指的是当机器人或非人类物体和人类的相似度超过一定程度,人类对它们的反应会突然变得极其反感,只有相似度提升到97%以上,才会恢复好感。
就算再提高些价格,购买制作更精良的娃娃,只要某个瞬间ta暴露出和真人不同的破绽,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感情就可能秒崩。
比如,你只是想宠溺地捏捏女朋友的鼻子,却发现她的质感软得像一坨橡皮泥……
另一方面,中端娃娃基本都具有各种功能——加温、注水、智能语音、可拆卸——虽然初衷是拟真,但以中端娃娃的技术水平,还是难免让人出戏,时时刻刻提醒着ta的物品属性。
二三次元结合的款式
假如好奇心作祟,想要了解这位伴侣的过往,那可能会打破所有“ta有生命”的想象,甚至打破恋物情结。
再漂亮的女娃,刚从流水线上下来的时候也是毛毛糙糙、身首异处,没有注入灵魂。
再帅气的男娃,看过他没脸没皮的样子,也回不到过去了。
其实无论是爱人还是爱娃,一开始爱上的都是我们在心里替对方塑造出的形象。
人娃恋更艰难和脆弱,因为这注定是一场单方面的游戏,在对方无法做出主动反馈的情况下,如果自己心里任何一点不够满意,这段关系都会终止。
比如普通情侣互相嫌对方胖,可能只是打情骂俏的一种方式;但如果一个人开始嫌一个娃娃重,那他们之间真的不会再有可能。
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提出爱情有三个基本要素:亲密、激情、承诺,组合出各种爱情模式。
可是在人娃之间,这三要素变成脑补的亲密、单向的激情、给予和收回都很轻易的承诺,这人世间才会有那么多淘宝相遇、闲鱼分手的悲伤故事。
03
高端娃娃の一声叹息
这些年关于人娃之情的新闻就没断过。“男子和娃娃结婚”“按离世妻子的样貌定制娃娃”早就不是个案,甚至“父子俩共养七个娃娃”这种都市传说般的存在如今也见怪不怪。
人们也不再用“变态”统称爱娃人士,毕竟在高度异化的社会里,所有人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孤独。
真人越活越假,假人越做越真,人娃恋的伦理变得更容易理解。
性爱娃娃核心人群首先是性弱势群体。
美国最著名的性爱娃娃制造商“深渊创作”发言人布朗温·凯勒曾介绍,购买者中最多的是55岁到65岁的男士。
日本纪录片《完美的假人》中,一群受过情感创伤、有社交障碍或有恋物情结的男人最终和娃娃走到了一起。
登录成立快20年的“娃娃论坛”,其中“纪念与传奇”版块首页在纪念患癌症去世的英国“爱娃论坛”版主,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是选择和自己的女士们一起度过。
也有越来越多普通人过上“有娃”生活。
据“娃娃论坛”调查,33%的硅胶娃娃拥有者是已婚或有稳定伴侣,他们把娃娃视作家庭的一员。
已婚大叔,离家六年。他享受娃娃带来的慰藉,在无人的出租房内,他熟练地摘下她的硅胶头颅,清洗,护理,一气呵成,周而复始,直视爱人的硅胶身份。
李大爷,70岁,老伴去世三年。每每感到孤单,他就把充气娃娃打好气,套上老伴原来的衣服,放在身边。
最近还出现了在网上打着“保健按摩”的旗号的店铺通过网络拉客将硅胶娃娃变为“共享女友”提供服务,价格从每小时两百到四五百元不等。
这些店生意火爆,有些在半年内网络销售次数接近两百,还有的经常满房还需要排队,店铺服务内容大同小异,不少店家表示会向顾客提供安全套、润滑剂等配套用品。
之前有记者以顾客身份来到一家“成人体验馆”,它开在一家高层办公楼内没任何店招店牌,进入房间后服务人员会给娃娃进行清洁,抹上润滑剂并用加热棒加热下体,然后退出房间由顾客自己随心体验。
另一家“成人体验馆”则藏身住宅区内,提供的服务大同小异。
但与此同时,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在娃娃的世界里,女性比男性更孤独。作为一个异性恋女性,我真的无法找到任何一款让我想多看两眼的男娃。我先到国内某高端娃娃制造商的网站浏览,映入眼帘的几十款女娃都挺让人心动。
但是仅有的2款男娃,让我心跳漏了两拍,吓的。一位土味总裁,一位杀马特,我还是选择一个人好好过吧。
而且不知为何,女娃的详情页只有美美的写真,男娃的页面就要配上迷之文案。
感觉制造商可能对女人的性趣有什么误解,反正我仅代表我个人,并不想要装给全世界看的男人,或者作出一片天的男人……
我不死心,想看看国外是不是好些,然后我彻底裂开了。
在某国亚马逊,我专门选择价格从高到低排序,结果第一个看到的结果???帅哥你谁?这么风骚……
再往下翻,emmm……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熟男?
看着他一脸慈爱地看着我,我只想把网线拔了。
最后,看到这万红丛中一点绿,我真笑到头掉。
在高端娃娃世界,氪金玩家总能找到一款合乎心意的女娃,但男娃不仅少而且怎么看都有点奇葩。即使是目前最高端的性爱机器人领域,女性的需求也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注意。Realbotix公司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男性性爱机器人亨利,但公司创始人麦穆伦坦言,亨利只是为了跟其他女性机器人并列,“同时代表两个性别”“平息公众对他们物化女性的控诉”而创造,并非基于对女性市场需求的关注。
可是在经历了这一番娃娃世界的奇幻漂流之后,我开始对女性是否广泛存在这个需求存疑:
是否女性的情与欲,本来就更难通过一个无生命的实物来实现?还是仅仅因为当前市场仍然由男性绝对主导,还没有出现属于女性的理想娃娃?总之,看起来已经很完美的亨利,在我脑中仍然是一个个零件。
不过,未来学家伊恩·皮尔森已经自信开麦,他预测到2050年,人类与机器人啪的频率会高于人和人。
他还说到2025年,女性就会喜欢机器人胜过人类。对此我有点恐惧,又有点期待。未来你愿不愿意和娃娃/机器人谈恋爱、滚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