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火遍香港,22岁嫁入豪门:过了5年“非人待遇”的婚姻生活后,她做出这个惊人举动(组图)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那对结婚五十年的老院长分享了一个婚姻长久的秘诀:
老先生说:“忍”。老太太说:不对。是“一忍再忍”。
但小畅一忍再忍,最近却忍无可忍,因为老公居然对她妈妈动手了。
小畅是北京户口,有着博士学历。
结婚后,老公将户口迁入北京,便一改温柔的姿态,常常夜不归宿。
即使回家,也是躺在沙发上看手机,又或者待在电脑前玩游戏。
那时小畅就想:忍一忍,日子该过还得过,或许有了孩子,男人能有些责任心吧。
可怀上孩子才三个月,老公就提出离婚。
她想着:忍一忍,时间长了,对方大概也会念着自己的好吧。
这一忍,老公也不冷暴力,当她不存在了,反而变本加厉在家摔门砸东西。
直到孩子出生半年,小畅的妈妈来家照顾,只随口说了句:“你也看下孩子,别天天回家就打游戏。”老公便踢得小畅妈妈大腿淤青。
都说婚姻就是忍,忍过去就幸福,忍不过就得离婚,为什么有的忍耐换来的却是对方的变本加厉呢?
因为有效的“忍”是指包容,而不是“忍耐”。
你是否也和小畅一样?明明希望对方能帮忙,却不敢说出自己的需求,期待对方主动的理解;
明明关系已经很糟,无法忍耐,却幻想着忍过去,未来就会好的;
明明对方已经踩到自己的底线,却还在退让,直到丢失了自己。
其实,有一类婚姻中的弱势群体,是因为她们先主动地扼杀了“自己”。
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01
先说个反常识的结论:关系中的弱势其实和金钱地位没有太大关系。
还记得林志颖的初恋叶蕴仪吗?
13岁被星探挖掘,拍完洗发水广告后,一路开挂,从维他奶到麦当劳,香港处处是她的海报。
15岁就和钟楚红等大牌合作,进入演艺圈。
一年后,火遍中日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等到22岁,叶蕴仪转头嫁入豪门。
老公陈柏浩日日留恋花丛中,常常不回家。
只是在家中穿个睡衣,婆婆也骂:“你有没有教养,穿睡衣下来,不想活啦?”
无法忍受,想复出,公公嘲讽:“我们家丢不起那人,你要多少钱,我给你。”
离婚后,她只能改名换姓,在深圳的售楼处做个售楼小姐。
叶蕴仪的被动真的是因为置身豪门,身不由已吗?并不。
实际上,五年的婚姻中,她有无数次找回话语权和主动权的机会。
只可惜,如同她所说:“我太小就出来工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明白为何自己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觉得一切都不实际,很想转变,过另外一种生活,想去读书,最后选了结婚。”
处于低位,忍受一段糟糕的关系,往往是因为她们早已丢失了自己。
表面的弱势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内心的弱势。
02
那些习惯忍耐的“弱势群体”是如何丢失自己的呢?
1、傻白甜江疏影曾在节目中提到几次感情都是“被分手”,自己在感情里过于被动,是一个失败者。
甚至曾和一个男友已经谈婚论嫁,对方却突然失踪。
直到这时,她才想起来,了解一下对方的情况。然后发现:那个男人好像是有老婆的。
直到谈婚论嫁,才想起了解对方的情况。
这种“天真感”,就像是一个成年人,内心却如同少女。
她们无法胜任自己生活中的角色,常常需要另一个人来帮助自己掌控生活。
其实,她们也是在用自己的天真和弱势来换取依赖,以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换句话说,“傻白甜”也更易被人操纵掌控。
2、
讨好者王岳伦在《吐槽大会》中的这段话,当时有多少人觉得甜?
可现在来看,才发现在王岳伦的婚姻中,他一直把自己放的很低。
商量问题,是这样的:
老婆打电话,随时呼叫,他是这样的:
有的人在关系中,总是自动开启“讨好模式”。
他们将自己的攻击性死死地压抑的,即使被打了一巴掌,他们的第一反应也是伸出另一边脸。
顺从温和的背后却是不在意。
一如窦文涛《圆桌派》中说:讨好型人格有一类情况,代表着人生疲倦。
这样讨好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情感淡漠。对他们来说,最简单、最省事、最低成本的人际交往方式是:不得罪你,最好让你高兴,接着赶紧走开。
这一类“弱势群体”真正需要的其实不是赞扬、认可和喜爱,而是用处于低位的忍耐姿态来换取安全感。
“我忍耐,我讨好,是为了换取安全感。”
3、
受害者关系中,有一种人永远在委屈——受害者。
比如郑爽和张恒上个综艺,热搜都是这样的:郑爽哄张恒;郑爽张恒吵架哭了;papi酱谈张恒冷暴力。
表面上看来,受害者总是吃亏受伤,让人心疼的那个人。
但反过来想想,受害者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占据道德高点,获得其他人的同情和支持。
第二,不用承担关系中的责任,不必改变。
自己生活的不如意,总之都是别人的错。只要对方改变,关系就会变好了。
总结起来,这三种“弱者模式”中,他们将自己放在弱小、无助、被动、只能忍受的位置,待在一段不断让自己受到伤害的关系中。
身边的人干着急,他们却迟迟无法离开,为什么?
因为这种“强-弱”、“主动-被动”、“伤害-被伤害”的关系模式,往往是他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03
这种“弱者模式”是怎么来的呢?
用“弱”来获得照顾、掌控和安全感的人,大多在过往没有体验过全然被接纳的经历。
首先,他们学习到的不是平等合作,而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模式。
比如爸妈忽冷忽热,他们可能从小就得看人脸色行事,稍不注意会被骂。
这就可能形成一种感觉:别人对我来说是不安全的,随时可能会伤害我。
长大后,他们在生活中也总是需要确认别人是否喜欢自己,生活地胆战心惊。
其次,他们可能偶然发现“弱”是很好用的一个工具,然后反复使用。
比如一些小孩只有在自己生病难受的时候,才可能获得爸妈的注意。
他们会发现,强大优秀没有什么好处,换来的反而是爸妈的忽略,但弱小却会获得担心和照顾。
两者相比,当然是弱小更好,既不用付出太多努力,还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情感支持。
最后,坏的关系,也比没有关系好。
很喜欢《自卑与超越》的一句话:我们生存于与他人的联系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而“弱者”最大的心魔就在于:害怕被抛弃。心理学上有个词:“弃儿情节”。
意思是恐惧失去所依恋的对象,所以不管这个对象多么的糟糕,也无法离开他。
他们没能体验过全然被接纳,没有被好好爱过,自然很难明白高质量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他们对好的关系没什么期待,因此只能停留在痛苦的关系中。
可是,论强弱的婚姻里,没有赢家。强弱的背后,实质上是依附。
弱者用依赖换取安全和控制,强者用被依赖来掩饰脆弱。
双方都不过是在跟彼此的面具打交道。
哪一天,强者允许自己脆弱,弱者敢于直言不满,两人才能靠近彼此,走入真实的关系。
如果你在关系中也常常感到“悲伤”和“委屈”,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
如果你认为自己总在忍耐受伤,总是弱小的那一方。
那就需要想想,你是否已经开启了“弱者模式”。
但你有没有想过,“弱小”的那个你或许根本不是真实的你,反而掩藏起了你内在的力量。
试着告诉那个弱小的自己:“我不是弱者,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都要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