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华为任正非的语言与东西方文化冲突(组图)
华为老总任正非的一些军事语言在西方被突出报道,凸显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时无法回避的中西文化冲突。
当英国朝野就是否允许华为参加有限的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进行辩论之际,华为老总任正非的一些军事化形容语言被一些有影响力的西方媒体直译成英文,被形容为向西方宣战的表态。
图片版权AFP/HUAWEIImage caption华为老总任正非的一些军事语言在西方被突出报道。
在中美争夺科技高地的大背景下,长期以来受到争议的华为参与英国5G建设的问题又一次在英国突出出来。
在这次争议中,过去长期被人们忽略的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语言和表达方式上显露无遗。
与此同时,华为英国公司也在用当地语言方式发起一场报纸和互联网广告活动,借纪念在英国开展业务20年之机,发表一封致公众的公开信,表示华为承诺将一如以往一样向英国5G移动和全光纤宽带提供商提供最好的设备。
而在一些媒体上,有关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的内部讲话的报道,在被直译为英文后,给英国公众留下的是华为的另一种印象。
英国报纸的报道
图片版权REUTERS
《每日邮报》报道说,中国科技巨头华为的创始人向西方宣战,告诉他的员工,在争夺全球霸主地位的斗争中,要向前冲,杀出一条血路。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道使用的标题是:华为创始人向西方“宣战”。两篇报道围绕华为内部备忘录透露准备与美国方面斗争。
这是任正非在华为杭州研究所业务汇报会上发表的“向谷歌军团学习,杀出一条血路” 所谓“内部讲话”。这篇讲话早已经在中国媒体上得到过广泛报道。
《每日邮报》的报道称,华为早些时候形容英国政府决定允许这家有争议的公司开发其5G手机网络,“就像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成功一样,这是重塑全球格局的转折点”。
任正非的军事语言
如果所报道的这番话的确是任正非所言,他可能不太了解英国人:包括丘吉尔在内的一些英国史学家(以及一些美国人)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成功及其对英国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看法。丘吉尔在其所著的二战史书中,认为英军蒙哥马利元帅在北非击败德军隆梅尔元帅军团的阿拉曼战役才是二战历史转折点。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经是一名解放军工程师。他的讲话用美军管理的例子显示,他的一些管理公司的灵感似乎来自于美国军事管理哲学。
从中国媒体报道中可见, 和他那个年代的很多中国商人一样,任正非似乎特别喜欢使用军事术语,而且把它们用于一个在和平年代造福民众生活的高科技公司的管理运营问题上。
互联网上可搜到任正非对华为公司内部员工电子邮件有时候使用大量军事术语,使用很多描述激烈战斗的词汇:参战,危亡,炮声,炮火,作战,野战,权力,调兵,冲锋,拼刺刀,血书……
任正非以一个贫困家庭走出的孩子,经历了商场沉浮和各种人生磨砺,最终成为一个影响全球大公司的总裁的经历,了解他的人也许可以理解他为何在讲话中这么喜欢使用大量战斗的词汇。
中西文化不同
图片版权WOLF WARRIOR 2Image caption中国人常言道:商场如战场。中国很多商人都喜欢用军事术语来形容公司管理和商业策略。
中国人常言道:商场如战场。中国很多商人都喜欢用军事术语来形容公司管理和商业策略。在中国,这被公众广泛接受。对中国国内的员工,也许战场的军事词汇有鼓励士气的目的。
但对于生活在和平社会半个多世纪的西方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并不是都能普遍认同接受这种表述公司管理和商业策略的词汇。
比如上述被媒体突出报道的“杀出一条血路”,被直译成“blaze a trail of blood”,可能给人非常血腥和残忍的印象。这与华为在西方努力打造的科技、开放、友好、便捷、兼容等形象都不太一致。
对于很多西方大公司的领导人来说,虽然其中很多人也经历过生活和事业的挫折,但他们公开讲话使用的商业语言与中国流行的军事比喻常常不同。他们更多地会强调公平,开放,服务,互利,创新和挑战,似乎很少会公开用充满暴力色彩的攻击性词汇。
在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公众本来一向对于任何大公司总持有垄断市场的担心,不论是美国的微软,谷歌还是后来的脸书等等。时不时,这些公司领导人对内部和对外讲话和电子邮件都可能被媒体公开审视。
特别是在中美两国矛盾不断增大,美国首先指责华为是中国国家支持、试图阴谋控制西方科技和民众隐私的一家公司之际,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经的军方背景,和他不断使用的军事语言就更被美国媒体不断突出报道。这恐怕会加深公众的疑虑。
在英国,虽然有消息称英国政府早已决定顶住美方压力让华为有限参与英国5G基础建设,但争议也一直没有从政界、学术界和媒体上消失过。
公众舆论
支持和反对华为的双方都认为其立场符合英国国家利益。支持华为的一方认为,华为在5G技术上领先的优势有助英国网络技术升级,美国打压华为是因为在高科技领域遭到中国挑战。
而反对华为的一方赞同来自美国的说法,即华为是中国政府支持的公司,使用华为技术将使得英国国家安全陷入危险。
现在重新借助媒体的报道,这个争议又回到英国公众的视线之中。公众舆论天平的摇摆,将可能影响到政府的最终决策。
《每日邮报》报道对任正非言辞及用意的解读,恐怕无助华为在英国的公关形象,更让人感受到中美关系里存在的火药味。
或许,这也体现了语言文化在商业和政治斗争中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