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人抗疫记录:1.5米社交距离里的温情(组图)
本文转载自今日头条,仅代表原作者及原出处观点,仅供阅读参考。
新冠病毒席卷全球后,澳大利亚突然藏起了往日的生动:人们不再往沙滩一躺,一晒就是好几个小时;碧海一片沉寂,看不到勇士踏上冲浪板而激起的浪花;周末市集不像以往那样人头攒动,摊位上摆满各种新奇的小玩意;城市上方也不再响起释放热情的街头音乐……
三月,澳大利亚疫情暴发,当地居民在各种禁令中感受到疫情的汹涌。到了五月份,澳大利亚迎来疫情拐点,社交禁令上也开始宽松。当过记者的李桃在澳洲住了十余年,她本能地记录下这段生活,想让这些故事被更多人看到。
主动逃学
李桃在国内曾为《南方都市报》童书专版撰稿,还发布过诗作与散文。2002年,李桃移民到澳洲,记录的习惯也延续了下来。
“从来没想过,‘抗疫’这个词,会跟我如此接近。如果说,上半场我们还只是隔岸观火;那么下半场,我们已成剧中人。”李桃在日记里写下。
三月以来,澳大利亚新州、维州、昆州的确诊数据每天都以两位数递增,但李桃女儿所在的学校仍然开放。女生们亲密地围在一起聊天,男孩们在教室门口追逐嬉闹,送完孩子的母亲们站在操场旁聊天,有工作的家长则把孩子交给老师后匆匆离开。澳大利亚人的生活如常,没人关注日增确诊病例给生活带来的“小波澜”。
当眼看着快要陷入漩涡的时候,总会有人进行“自救”。李桃非常担心自己女儿的安全,只能反复叮嘱她勤洗手和保持距离。
“To be or not to be?关校,还是不关?这些都是政客们费劲衡量的事情,只是不要用孩子们的健康来作赌注就好。”李桃在日记中曾写下自己的顾虑。
面对确诊数据激增和学校的“不关闭”方案,后来,她决定说服丈夫和女儿——“主动逃学”。3月19日,李桃到女儿的学校,向班主任说明来意,申请两周假期。
李桃女儿的学校。
打破社交距离1.5米禁令,给邻居送去温暖
3月19日,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宣布20日起正式封国:对所有非澳大利亚公民和非永久居民执行旅行禁令。此外,澳政府还呼吁居民遵守“社交疏远规定”,保持约1.5米的社交距离。
李桃原本打算减少非必要外出,拒绝访客。但是,她的“封居计划”并不成功。
李桃对面邻居养的猫被栅栏夹住腿,送往宠物医院治疗,几天后收到通知猫被截掉整条腿的消息。邻居找到李桃,坦承无法独自面对这一境况。李桃家人没有犹豫,她的丈夫立即陪同邻居去医院处理相关事宜。
“疫情之下,我们每天都要作出很多选择。这些选择,有的基于理性,有的基于常识,还有的,基于本能。”
晚饭时候,邻居因害怕独自面对受伤的猫,来到李桃家里吃饭。留客吃饭原本是“增添碗筷的事”,而此刻还添染了些人情味。
邻居家的猫。
“我会坚持记录到疫情结束”
李桃网络平台上以笔名“小园半亩”发表的抗疫日记,截至目前已经写了11篇。
在抗疫前奏篇中,李桃记录了澳洲的抢购潮:擦拭购物车的消毒湿巾没了、厕纸告荒、日常用品限购涨价……
昔日的生活也按下了暂停键,常光顾的寿司店紧闭着,咖啡店仅可外卖,几家政府特许开放的理发店也关门了,而书店仍在开放,没有多少读者光顾。
超市里间隔距离的地板贴。
李桃认为,澳洲目前的良好秩序并非仅靠“封锁”,它更依赖每位国民的自律与克制。超市地板贴上醒目的1.5米社交距离标记、工作人员擦拭每一个购物冰柜、超市收银处增加高高的防护板、一次性消费金额为两百澳元以下不需按银行卡密码……
“我那天虽然没戴口罩,但是在超市里亲身感受到的这种公民秩序,都给了我满满的安全感,这甚至比全民戴口罩还重要。”
除了买菜,去森林公园徒步也是李桃一家与自然接触的机会。树林尚存两月前山火肆虐的痕迹,但是烧焦的树干周围长出了新绿树苗,一种残败与新生的对比,映照出黑暗前的黎明与希望。
李桃登到山顶,望着远处的山与宁静的湖,“对于一个移民国家,你可以不认同它的体制、文化。不过,对于这片不加修饰的辽阔土地,你却无法不从心底里热爱它。”她在日记写下自己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感受。
如今,澳大利亚正在慢慢复苏,李桃不知这场战役会持续多久,“但我会一直记录到疫情结束”,她选择用文字继续感知澳洲、和澳洲一起等待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