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2日 25.4°C-25.8°C
澳元 : 人民币=4.71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陆媒:大误判!中国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美国(组图)

2020-04-21 来源: 功夫财经 原文链接 评论19条

本文转载功夫财经,作者:邓新华,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全球化就是把全世界的人连入有史以来最巨大的规模经济和分工体系中。“脱中”,不是把企业迁回国内那么简单的事,而是需要全面重塑国内分工体系,这没有哪个国家做得到。目前所有的内外经济挑战,说到底,都是对中国人的信念的考验。

美国经济顾问库德罗提议全额报销美企搬厂回美国?日本拨出28亿美元资助日企撤离中国?美欧日要摆脱中国供应链?

这两个消息都有不准确的地方。库德罗只是建议美企搬回中国的费用可以在税收中抵扣,而不是全额报销。日本用28亿美元“脱中”也是儿戏之说,这笔钱只能资助一小部分企业回迁。

不过,不同观念阵营中,都有很多人认为美欧日韩“脱中”是必然。只不过,一群人对“脱中”忧心忡忡,另一群人对“脱中”热血沸腾,因为这满足了他们的“冷战的铁幕已经落下”的想象。

对于所谓的“脱中”,首先,它并不取决于哪个国家的政客的决定,它只是考验中国人对市场经济的信念;其次,单凭欧美日韩不可能实现“脱中”,但欧美日韩+越南印度确实可能让一些产业链移出中国,实现“脱中”。

太多人始终关注美国的举动,但美国其实是大客户,中国真正的竞争对手始终是越南和印度。

有一股力量始终在帮助中国经济

外国政客喊“脱中”也有一些年头了,他们为什么没有成功?因为有一股力量始终在帮助中国。

这股力量是什么?我讲两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一个故事相信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到处游玩。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就问她为什么磨。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李白说,那怎么可能!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顿悟,发奋学习,终成伟大诗人。

陆媒:大误判!中国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美国(组图) - 1

每一代中国人都要喝这碗鸡汤,但很少有人想过这碗鸡汤存在的问题。

另一个故事是,1767年,亚当·斯密辞职回乡写作,9年后《国富论》问世。亚当·斯密在书中写到,如果由一个工人从头到尾制作针,一天最多制作20根,甚至可能连一根针都造不出来。要知道在伦敦的制针作坊里,共有18道工序,如果10个工人分工,每人专门做一两道工序,他们一天可以生产4800根针!

老奶奶的故事,问题在什么地方?问题在于,老奶奶花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磨一根针,这段时间,她就种不了田,织不了布,她吃什么?穿什么?最后,针倒是磨成了,但老奶奶可能也饿死了。

但是如果她不是住在穷乡僻壤,而是住在伦敦城边,那么,她只要拿一个鸡蛋,就可以去制针作坊换回十几根针。一只老母鸡一天的成果,比老奶奶一个月劳作结果的10倍还要多。

这就是分工、规模经济的伟大力量!

分工带来效率,经济规模越大,分工越细,效率也就越高。

就拿李白自己来说,虽然一生坎坷,但他毕竟是作为一位专业诗人过完一生。如果他脱离了唐代的分工体系,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里,那么,他只能做一个专业农民。

全球化就是把全世界的人连入有史以来最巨大的规模经济和分工体系中。全球化,让全世界可以分工出数千万科学家、数千万医生、数千万程序员……而在一个与世隔绝的1000人的村庄里,连一个科学家、一个医生、一个程序员都不会有。

规模经济不是1+1=2,而是1+1=2.1,甚至更多;也就是说,在这里100个“1”相加,它不是等于100,而是等于300、400……

中国正是因为对内改进产权、对外连入全球大分工,才建立起目前比较完备的产业链。

陆媒:大误判!中国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美国(组图) - 2

你可以这样理解:全球化,就是向一个鸡蛋换十几针的方向移动;而逆全球化,就是向花几个月时间磨一根针的方向移动。

相信你能明白,向一个鸡蛋换十几针的方向移动,收益实在是太大了。全球化短期可能受挫折,但长期来看,谁都无法阻挡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些年,中国和美欧日韩的外交关系起起落落,但始终订单不断,完全是因为全球化的内在力量在帮助中国经济。俄罗斯也好,非洲兄弟也好,南美兄弟也好,其实都不能帮中国企业赢得订单。

中国GDP目前占世界GDP六分之一以上。“脱中”,不是把企业迁回国内那么简单的事,而是需要全面重塑国内分工体系,这没有哪个国家做得到。政客发了话,企业也不一定听。

对于中国而言,更不可能退回到自己磨铁棒的时代。

中国的风险,却是越南印度的机会

尽管美欧日韩的政客们无法通过回迁企业实现“脱中”,但,如果考虑政治风险将这些国家的在华企业迁往印度、越南或其他东南亚国家、或是南美巴西之类,那对于中国的很多产业确实是巨大的威胁。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说,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还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美国是第一梯队,欧洲日本是第二梯队。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陆媒:大误判!中国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美国(组图) - 3

相对而言,中国的选择其实是比欧美日少的。因为欧美日可以选择同为第三梯队的越南、印度作为替代。

当然,目前中国的资本实力、产业优势、制造能力肯定比越南和印度强得多,对此,中国人确实有理由自豪。虽然短期不用太担心越南、印度,但长期绝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中国比起越南、印度,并没有梯队级别的差距。

而且,不管中国怎样发展高科技,数亿制造业工人始终是要和越南、印度的工人竞争的,他们不能突然变成高科技人才。如果这部分工人的工作岗位被越南、印度的工人抢走,那代价是中国无法承受的。

越南、印度有很多不足,但也在很多方面拥有令人畏惧的优势。

例如,它们有非常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劳动力充足且养老负担轻。又例如,民族意识上,越南人、印度人没那么高调,短时内不至让欧美大客户疑惧。

有人说,越南、印度没有中国这么齐全的产业配套,所以无须担心。但回想一下,1978年的中国又有什么产业配套?改革开放以后,不也很快就配套齐全了?越南、印度的工业基础比1978年的中国好得多,只要它们加快市场化、全球化,实现产业配套的齐全是分分钟的事。所以,千万别迷信产业配套的不可替代性。

这次疫情引发的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是越南、印度巨大的机会。当然,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还得看它们有没有一批优秀的改革者。

中美在分工体系上并不是竞争者,然而,很多人的心态却是:“我是老二,我料定你会打压我,所以我一定要和你争斗。”他们没有看到,欧美政客决定不了资本的选择,更抗拒不了全球化的伟力;他们也没有看到,潜力巨大的真正竞争对手,正在身旁虎视眈眈,这是多么巨大的错误!

陆媒:大误判!中国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美国(组图) - 4

中国无法回避的信念大考

伟大的群体心理学家勒庞早就说过:

“真正的历史大动荡,并不是那些以其宏大而暴烈的场面让我们吃惊的事情。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变化,是影响到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变化。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不过是人类思想不露痕迹的变化所造成的可见后果而已。”

目前所有的内外经济挑战,说到底,都是对中国人的信念的考验。

1978年以来持续数十年的改革开放,究竟有没有把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信念,深深地刻入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如果大众对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信念很坚定,那么,中国可以和越南、印度比赛,看看谁能以更大步伐减税、取消管制。谁做得好,谁就能吸引到更多外资、更多订单。如果中国做得好,欧美政客的“脱中”意图就必然落空。

无论是中国,还是越南、印度,都应该欢迎这种竞赛。在全球分工中,你追我赶,任何国家的经济崛起,都是对他国有益的。怕就怕自己拱手让出赛道,独自跑一边去,那才会成为受害者。

如果大众因为欧美政客的言论,而激起对抗心理,经济上趋向封闭,对内相信计划、干预,就会把外资和订单赶到越南、印度,那恰恰中了欧美政客的计,是自己帮助欧美政客实现他们的“脱中”意图。

从第一轮考验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陆媒:大误判!中国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美国(组图) - 5

这个老板的心态,在中国并不少见。

当下,正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只希望在后面几轮更加严酷的考验中,大众能够表现出对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坚定信念。

本文转载功夫财经,作者:邓新华,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关键词: 产业链竞争企业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9)
澳力给
澳力给 2020-04-21 回复
中国最大的敌人是权贵政商结合体,上面蒙蔽国家,下面鱼肉百姓,以从中获利的利益集团
其乐熙熙
其乐熙熙 2020-04-22 回复
中国为什么要和越印竞争呢 文章本身就错了,如果要和越印竞争,又何来的2025的升级转型呢 印度这个国家就懒得说了;以越南的体量、规模、地缘,越南即使起来了,其生命本身也依旧脆弱。
完美风暴
完美风暴 2020-04-23
他们不需要绝对意义上到桥头。人口数量在那,只要够接单,剩下的人不到桥头又怎么样。effectively still competent,中国接单这么多年你不是以为中国人的差距就是北京和小县城的区别吧。
其乐熙熙
其乐熙熙 2020-04-23
不是幻想,印度的种性、越南的地缘,他们是到不了桥头的
完美风暴
完美风暴 2020-04-22
这不是你几个字解决的。人家一篇文章有理有据。你是幻想有人无条件跟随你嘛
LUCKY烟花
LUCKY烟花 2020-04-21 回复
既然知道越南和印度为竞争对手,就要严格审查中国对两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技术外移
土澳先生
土澳先生 2020-04-22 回复
中国大量生产的是价廉质次的低端产品。靠的就是农民工的低工资和强度劳动。40年沉溺其中,也消灭了中国原有的工业体系。这才是致命伤。
陶仔
陶仔 2020-04-21 回复
一半一半,全球化经济是必须的,就如文章写道,当18个工序10人分工会生产出很多的针的概念一样,这就是全球化的好处,这是经济上的,但我们说的是3为一体,政治,经济,人民,就如这次美国不能自己在呼吸机,美国防护服,口罩紧缺,这些都是因为本土成本太高转移到购买,自己生产利润更高的高科技产品,中国一直秉承基础能子给自足的前提下,全球化,印度越南可能会是直接全球化经济为先,只能说大家都走好^_^ 加油世界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