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啥都行,就是少看手机” 疫情宅家,墨尔本这帮华人让生活“发芽”了(组图)
自墨尔本启动封城措施以来,第一级、第二级封城令逐步加剧。无法出行,大伙儿呆在家里差不多20天了。时间仿佛变得细碎可见,这让人们放弃物欲的外界真正的沉下心来,思考在家的日子如何过。
华人艺术家子轩在他的微信公号“ArtEchon”分享了十几位墨尔本华人的生活状态,跟这帮哥们姐们聊了聊宅家时的生活。分享过后,不少网民留言,感叹好久没读到这么真实唯美的文字了,也有人从中读到了每个人的宁静心情与归属感。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澳洲网看来,和“不服周”的武汉人一样,这帮墨尔本哥们姐们宅家的方式有N种,十八般武艺全出,日子也依然认真过。
3月23日,澳洲实行新限制措施,所有持照酒吧和俱乐部被强制关闭,所有咖啡馆和餐馆禁止堂食,只能提供外卖
宅家心情如何?炽热、闲适、又或者是焦虑?
墨尔本变得静悄悄的,往常热闹的咖啡馆和餐厅都贴上了歇业告示。这让人的内心生发出几种不同的情绪。
因为疫情,年轻女孩Fan比以前更关心这个世界。除了关注确诊病例数字,她还在思考可以为抗疫做点什么,比如去关心身边人,去问候网络那头也许需要救助的朋友,去响应朋友圈为澳洲医护人员防护用品募捐的消息。
宅家的日子里,放松的状态让人变得敏感。最近,Mindy MengWang突然就容易被细小的事物感动,思绪也走的长又远。早上醒来,她第一个念头就是去感知实在的幸福,身心健康,头脑清明,身边有这么多可以爱的人,也安全的被爱着。她说,这就够了。
当地时间4月8日,悉尼空荡荡的唐人街“保持社交距离”的提示广告格外醒目。(图/中新社)
沈志敏把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称为“瘟神”。他说当瘟神迈步世界时,整个地球都在嗡嗡颤抖,人们用房子当堡垒想挡住瘟神,但疫情之下海量的信息像万花筒里的随便让人眼花缭乱,也更无所适从。可见他是焦虑的那波人。
冷天坐在客厅的角落里,喝了不止一杯咖啡,Regina在思考,世界末日来了的话,最想要的是什么。太阳?月亮?一座安静的花园?一朵精致的小花?一片连着天的海?Regina说,在这段难得的凝神静气的日子里,已然领悟,陪伴在身边的,往往是那些平凡的事物。
宅家干啥?啥都行,就是少看手机
像沈志敏这样的焦虑一族如何才能把“禁足”的日子过得相对轻松快乐?
燕峰说,干啥都行,就是少看手机。
手机里一会说墨尔本哪个购物中心有人感染,一会说澳洲房价要大跌了,这很容易造成传说中的“共情紧张”。所以燕峰说,要保持精神快乐,就一定要让自己忙起来,干什么都行,就是少看手机。
燕峰在家里弄了一个家庭健身馆,支上兵乓台,架上羽毛球网,张开高尔夫练习网,每天和家人保证两个小时锻炼,每次锻炼之后神清气爽。
精神快乐除了高大上的琴棋书画还有很多选择,比如在家做园艺,比厨艺,翻老照片,重新审视和摆放家具。燕峰觉得这些都是精神快乐新体验。
乐天派的左左和燕峰差不多,都是想得开的人。宅家权当放缓脚步,感受这不同以往的当下。
左左的作息仍然维持着以往的常规,只是闹钟推迟到8时50分了。从床上爬起来蹒跚到书房点上沉香,开始查工作邮件和定计划。然后在正式工作前,左左会一边听音乐一边给自己做顿早餐,毕竟以前在工作日想吃到热乎的早餐是一种奢侈。以前每天想的最多的是穿什么,现在是吃什么。就这样,左左养出一身无处安放的能量,不喜跑步的她竟被逼的开始在森林公园里跑出了4公里。她觉得照这样下去,练出个半马跑也不是没可能。
同样Enjoy宅家生活的,还有已经抱了孙子的丁小琦。
丁小琦一直以来都坚持自己的简单的生活方式,不论物质还是人际交往,只要觉得复杂了,就放弃逃跑或拒绝。疫情来了,她也并不打算改变这种有点自我的生活态度。她的日子更简单了。不用上班、没有应酬,没有电话、不看微信,把时间用来研究菜谱、做家务,和孙子一起藏猫猫、做手工。她还追了一个不算太新的中国电视剧《白夜追凶》,知道了有个男演员叫潘粤明。
越闲越忙!你感受过吗?
以为在家就可以“白日放歌须纵酒”了?现在却让宅家工作的职场人无所适从。
春明想象中的宅家办公,应该是悠闲地完成一些悠闲的任务,比如翻译一篇小说,听音乐,写乐评,整理影集,完成以往的游记……然而现实却是:原本青灯黄卷的人现在堪比500强企业的高管,凌晨时分回邮件已是常态。美国知明作家、诗人厄普代克在一篇小说里写道:“(城市)像在酒吧里偶遇的女人,搭讪后付钱,然后她置仪式感于不顾,不由分说地扑将上来。”在春明看来,他宅家后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对于职场爸妈来说,上班办公基本等于放松,而在家办公则意味着带娃加班。
这话说的就是方腾。在家上班,他省去了上下班路上的烦恼,同时也失去了洗脸打扮的欲望,一边自己在网上工作联系业务,一边还要给身旁孩子讲解功课。虽然赢得了灵活宽松的工作作息,代价却是工时无限的延长。方腾心中五味杂陈:“新冠病毒不会就此永远改变我曾中规中矩的一生吧!”
原来,在家办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因为网络连接了每个人的生活,这让人无处可逃,更模糊了生活与工作的界限。当习惯的工作节奏被打乱后,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是疫情之下职场人的新困扰。
资料图:读者享受阅读时光。(图/中新社)
书籍带他们去了更远的地方
在这个充满未知且人心惶惶的特殊时期,想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情感上的归宿其实也不难,一本书就可以,哪怕跟匡再一样,读的只是澳洲中学历史课本。
书中讲述了十四世纪全世界流行的黑死病疫情,那一次,仅欧洲就死了2500万人。900年过去了,当下的疫情如果没有人类医学的发展,恐怕和当年没什么区别。由此,匡再正思考对于他作为一个艺术青年更直接的问题:环境的变化,到底会给艺术家造成什么影响?
Teresa Tang在墨尔本封城第十日看完了自传体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是本关于教育的书。作者塔拉生活在美国爱荷华州,父亲是摩门教徒,相信世界末日说,并认为灾难是上帝的旨意。17岁前,塔拉被父亲成功“洗脑”。还好,哥哥泰勒的离家让塔拉内心有了觉醒,通过自学考试,她一步步从废料场走到了剑桥哈佛。
泰勒激起了塔拉对上学的向往,这本书也告诉读者学习的意义。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在仰望星空。是的,泰勒给了塔拉希望,塔拉的故事也给了我们战胜眼前这场困难的希望。
因为儿子和儿媳都是医生,感染风险比较高,亲家也有在抗疫一线的人,所以阿森不到一岁的孙子小土豆来家里避疫了。阿森说他有点野生,情商也不高,与爸妈分别几天就把他们抛在脑后了。这个年岁的小宝宝站不稳,坐不长,玩也没耐心,疫情一来,小土豆只得趴在窗上看着外面。
阿森这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恐慌感让他意识到,这次疫情应该就是战争了。“可能会死好多人,但就是为了让你们安全的活下去,” 他对小土豆这么说。
战争还在继续,狗都不耐烦了。突然,小土豆嘴里蹦出一句“爷爷”, “再叫再叫”,阿森被喷一脸口水但却心头一热,“有进步,有希望”,阿森说。
至于到底是什么希望?阿森心里明白,所有人心里都明白。
芸芸众生,如此种种,特殊时期,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这种一生或许只有一次的体验。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经历的都是唯一,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必将成为未来人口中的故事。好在宅家也没失去发芽的心情,这样的你们,不仅可爱,也终将克服一切艰苦,迎来阴霾散去的美好。
点击链接,实时关注你身边疫情动态。留意高危区,在澳华人齐心协力度过疫潮!速戳实时疫情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