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华人因新冠滞留墨尔本,体验了一学期的小学生活,终于研究透了澳洲游学 (组图)
小爱絮语: 前段时间小爱发了一篇推文,讲一位小朋友的新西兰微留学经历,没想到后台很多妈妈都对澳洲游学感兴趣。碰巧小爱在朋友圈中,发现了@家有福娃带着两个娃在墨尔本游学的照片。询问后才知道,原来因为疫情,这次游学竟然整整持续了一个学期!在澳洲陪娃游学的这段期间,@家有福娃把澳洲小学研究得通通透透。小爱急忙约了稿,分享给各位妈妈~
文、图/@家有福娃
“教育之于心灵, 犹雕刻之于大理石。”
——爱迪生
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年
2020年的春节来得早,我们全家安排了赴澳旅行。游玩只是一方面,而更主要的是两个孩子要进入墨尔本当地的小学进行短期插班。沉浸英语的同时,希望孩子们能开阔眼界、丰富人生经历。
我们原定于2月上旬回国,后因新冠疫情滞留于墨尔本。福祸相倚,我们得以在澳洲小学度过了一个完整的夏季学期(1.29-3.27)。
实用信息
澳洲小学ABC
- 总体情况 -
※ 公立、教会、私立三体系并存
澳洲的小学分三个体系:公立、教会和私立,价格按此顺序逐步升高。对于公民和永久居民来说,上公立小学是完全免费,12年义务教育。但对于短期插班,或者国际学生,澳洲教育部规定要收取一些费用。
※ 南北半球学期互补——上学10周,放假2周
澳洲小学全年一共4个学期,每个学期9-10周,然后是两个2-2.5周的假期和一个8周的悠长暑假。由于在南半球,寒暑和我们刚好相反,所以学期安排上也是互补的,非常适合北半球的学生利用寒暑假过来插班游学。
他们的Term1(夏季学期)一般在1月底开学,一直到3月底;Term3(冬季学期)是7月中旬开学,9月中旬结束,和北半球的寒暑假基本重叠。
※ 混龄分班,游戏化教学
澳洲小学采用蒙太梭利理论,都是混龄分班的,绝大多数小学分为Junior(5-7岁)、Medium(7-9岁)和Senior(10-12岁)三个级别,很多学校还额外包含一个有更低龄一些的Prep班级。每个班一般都在20人左右, 每人都会配一个便携电脑,里面预装了上课需要用到的各种程序,比如MatiFic,Prodigy, Spelling Eggs, Literacy Planet,Reading Eggs等等。
小学班里上课很少正经坐在座位上,经常是老师叫大家在教室前面围一圈,坐地上,连滚带爬的;教室里一般是4-5组桌子,学生们也分成4-5组,都围成一圈,组成一个团队,这种分组会不时调整,不是固定的。
- 课程与教学 -
※ 全能班主任:数学可能真是体育老师教的
澳洲小学每个班的班主任同时教英文和数学,英文分为Spelling、Reading和Writing三门;除了体育、第二语言(如日语、中文和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不同学校不一样)和艺术,其它科目基本也都是班主任老师教的(比如Inquiry、Bounce-back、FWF等等),所以,这边带班的班主任绝对是一人身兼数职。和国内相比,小学阶段的数学课整体难度偏低,题目相对浅显;但知识点覆盖面很全,从数与代数、测量与几何到概率与统计都有所涉及,而且每个知识点在不同年级会反复被提及和讲解,只不过每轮讲解对同一问题的审视角度和抽象程度是不同的,从而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达到对思维的训练提升。
Reading和Writing方面的要求很高,相对国内同年龄段的英语学习来说,词汇量和阅读量都大很多。Inquiry是探究式学习,一般是老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一个Project,让大家独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Bounce-back是每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有种总结、回顾、纠错并改正的意思;FWF是Free Writing Friday,每周一次的自由写作时间。
△澳洲小学高年级数学试卷
这边课堂“游戏化教学”很普遍,很大程度上在利用电脑程序对学生进行测试和数据统计分析,作业也基本都在电脑程序里,因为班级规模小又是混龄,学生之间差异很大。老师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程度来推送不同难度的作业题目,也算是 因材施教了。老师上课很少提问,总是讲一段然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课上几乎每天都会随堂做测试。
比如Spelling课,每周会有Pre-test和Post-test,而且,要求是每次出错的单词至少是10个,如果错误不足10个,老师就会拿更难的词汇来考察。这个思路也算是“逆行”了,但有趣有益。
△Literacy Planet里高年级的英语作业
※ 被“严肃”对待的体育课
和国内相比,澳洲小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体育课时多,而且,学校的体育设施非常奢侈。我们所在的学校,全校只有4个班,约100个学生,有两块铺有草坪的操场(其中一个带跑道)、一块柏油篮球场,还有一个室内木质地板的运动馆。娃们上学第一天回来很兴奋的告诉我说,他们这边每天都有一节课是“满操场疯跑课”,所以非常开心。
这边学校一般规模相对小,但会零散的分布在城市里,数量很多。通常方圆1-2公里的范围内就有三四所小学。所以,他们每周都会有校际间的体育比赛,以网球和板球为主。这些项目,不同学校设置不一样,有些学校是足球传统,有些是棒球或者游泳等等。但网球在澳洲还是普及程度最高的一项运动。
※ 价值观塑造之“劳动”与“环保”
每个小学校园里都会有一块儿菜地,让孩子们来体验农业耕种和花卉园艺,各个班的孩子轮流去看护菜地里的作物。对于种出来的菜,学校会每学期组织一次义卖,活动所得全部上缴学校。每个孩子在班里都承担一些劳动任务,比如扫地、摆桌椅、收拾书架等。
学校的手工课会向各个家庭征集废弃的纸盒、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废物,用来作为孩子们上课的原材料,每个班会通过称重来评比全班收集到的 可回收再利用废物孰多孰少。所以,孩子们在家里倒垃圾都很积极,因为要从中拣出自己可以带到学校再利用的部分。
※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这边小学每个月都会不时的搞一些活动,比如Picnic、Twilight Sports(暮光运动会)、Pancake Day和Italian Day等等。基本就是把孩子们分成几队,然后每个队伍都给定一些目标任务,要大家齐心协力去完成。任务可能是体育竞技类的,也可能是手工类的,也有烹饪类的(比如做Pancake、做Pizza等)。这种活动,尤其是体育类的,很有利于孩子们参与和融入,也往往会非常开心。
- 课余生活 -
※ 花样繁多的课外班
这边一样有各种各样的课外班,比如网球、足球、篮球,我们所在的学校是国际象棋传统校,所以多一半的学生都会上国际象棋课。艺术类的有舞蹈、画画等等,也是很多门类,花样繁多。学校一般3:30左右放学,这边的家长也会给孩子们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一般是到5:00过后才会放学回家。我们基于在国内的基础,报名了这边的游泳课,同样也是小班教学,每班不超过5个人,教练们很负责,一个个地给细抠动作,对我们这个程度的刚好是帮助很大。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澳洲遍地分布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 Playgrounds,各种 Monkey Bars,Slides,Swings数不胜数。茶余饭后,带孩子们到草地上的 Playgrounds玩耍是他们再喜欢不过的事情。周末,我们会带孩子到墨尔本周边游玩,值得体验的地方还是很多,此处不再详述。
大家看图👇
经历与感悟
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娃们一个插班到MLC(Medium Level Class),另一个插班到SLC(Senior Level Class),两个人在国内的英语学习都算不上拔尖,勉强中上等吧。MLC的弟弟语言天赋好一些,性格也更外向开朗,这次游学融入得非常快。但对于SLC阶段,从国内直接过来插班,融入起来会相对困难。短板肯定是英语,从词汇到复杂句型阅读理解再到输出(无论是写作还是口语),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
也就是说,这种短期插班,效果最好的应该是在8-9岁以前,插入到这边的MLC或者JLC,孩子们都很快就能融入这边的学习环境。而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融入起来会相对困难,除非此前已经在国内有了很好的英文基础。
还有一点值得提及,到了SLC阶段,这边的孩子基本已经都具备在键盘上盲打输入的能力,所有的写作、资料查找和很多作业都需要通过电脑键盘输入来完成,所以,能够盲打是必须具备的技能。我们在国内给孩子用惯了ipad,对于键盘输入还完全没有概念,这也成为制约他们融入课程的障碍之一。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 地广人稀,硬件条件好
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教育和文化中心,教育资源充足。和国内绝大多数的公立小学相比,他们的硬件设施算得上“豪华”了(尤其是体育设施)。如果非要和国内的小学教育做一个对比,比较明显的主要是两点:体育设施完备、体育课时多;完全没有分数和排名的概念,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对待我们这种短期访问的孩子,老师和同学都很热情,千方百计的希望我们能够融入、开心、学习有收获。
※ 课程设置学科界限不明显,轻讲授重探究
这边的小学教育相对重视语言基本能力的训练,比如阅读和写作,甚至辩论和第二语言。在此基础之上,则是学习方法的培养。课上往往教师讲授的时间非常有限,尤其到了SLC阶段,课程布置的任务会相对更具有开放性,更强调孩子自主探究的去定义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课程设置里有专门的学习方法类课程(如Inquiry,Bounce-back等),侧重训练孩子们面对一个陌生的问题,该如何去搜集信息、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找寻方法并最终落实解决;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往往需要团队合作,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训练的目的所在,也就是所谓的“答案”。
总体上,这样的游学体验,孩子们很开心,也能增广见识,英语方面起码能够适应与各种肤色的人直接交流对话,克服心理畏惧感。从费用上来说,澳洲游学相对美国、欧洲游学实惠不少,是性价比非常高的选择。
单就语言学习而言,如果真的是想在听说读写任何一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恐怕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不断积累才能收到明显效果。但趁年轻,让孩子们开阔一下眼界,起码知道,这个世界很大,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存在。
谁
是家有福娃?
家有福娃,工学博士、二娃娘、教育领域从业;坚信经济独立是女性一切权利的前提。尤喜日常居家烹小鲜,邀一众好友相聚,大小同乐,热闹非凡;亦喜静自独处,梳整心绪,积蓄能量再出发。
撰稿:家有福娃
点击链接,实时关注你身边疫情动态。留意高危区,在澳华人齐心协力度过疫潮!速戳实时疫情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