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中国经济“平战转换”速度惊人 后续改革迫在眉睫
北京时间2月23日,中共召开由约17万人参加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电视电话会议,从中央到地方县级政府直接进行总体疫情防控和经济工作部署。再次完成一次“平战转换”并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快速恢复经济,加速改革成为重中之重。
2月中旬以来,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简称新冠疫情)的“战况”已经度过了最凶险的时刻,疫情已被逐步控制,新增病例逐步减少。然而,对于因疫情已经停顿了将近半月之久的中国经济则危机刚刚来临。订单违约、流动资金缺乏、员工难以到岗、配件不足,市场风险加大,等等问题集中爆发。
如果说之前的中美贸易战只是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一次试探,那么,这次新冠疫情则是对中国经济“平战转换”的一次彻底“实战演练”和全面考验。
2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中国约有17万人同时参会。(新华社)
应急复工 中国经济启动“战时”动员
物资,还是物资。在新冠疫情最初确认、武汉决定封城,中国全国启动国家一级应急相应之后,物资,尤其是医疗防护物资和民生物资的生产和供给便成为抗击疫情、保障经济的核心关键。
从1月24日起,第一波“复工潮”,在包括口罩在内的防疫物资生产首先紧急启动。
在确保防疫的基础上无条件复工,有能力的企业紧急转产,从1月24日至2月10日,短短16天,中国的湖北、河北、湖南、河南、山东、福建、浙江、广东等省份的服装企业、汽车企业(汽车企业拥有热熔织物的生产设备)、化工企业、医药企业等三千余家企业80%完成复工。仅医用防护口罩产能一项,从1月29日的每天约生产800万只,10天内就迅速增长到每日约2,000万只,截至2月24日,中国口罩产量再次提高到每日5,477万只,口罩产能25天提升6.8倍。中国经济的“平战”转换和动员能力初露真容。尽管在中国市场上口罩依旧紧张,但是已经可以基本保障一线医护人员和病人的防护需要。
从2月3日起,中国政府和中国央行也开始响应抗击疫情和企业复工需求,提供财政专项资金和紧急贷款。从2月3日至10日,仅中国央行通过逆回购累计向市场净释放流动性就达1.7亿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4美元),各类财政资金接近1,000亿元。
2月8日,随着对疫情防治手段的明确和疫情高峰的渡过,中国国务院正式下达了“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要求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领域,要保障条件立即推动复工复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员工要及时返岗、尽早开工。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各省3,000多家企业紧急复工、转产生产抗疫一线防护物资。图为2月5日,在安徽莫尼克医用材料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赶制防护服。 (新华社)
2月16日,中国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减税降费,促进疫情防控、拉动经济增长。
2月17日,中国央行再次展开1万亿元逆向回购(除9,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外,再次净释放流动性1,000亿元),并将1年期的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中标利率下调至3.15%,下调10个基点。此外,第一批3,000亿元的财政贴息贷款也已经通过商业银行陆续发放到企业手中。
2月18日,中国国务院再次召开常务会议决定,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和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多措并举稳企业稳就业,使企业恢复生产后有一个缓冲期。
中国央行和中国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紧急下发抗疫、恢复生产专项资金和贴息贷款,并推出一系列支持企业复工纾困政策。(多维新闻制作)
至此,中国政府已经多箭齐发,在防控疫情的基础上,中国经济开始加速复工。目前,据初步统计,中国国有企业所属的2万余家生产型子企业开工率已经超过80%,其中石油石化、通讯、电网、交通运输等行业开工率目前已经超过95%。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消息显示,。2月19日,广东、江苏、上海等一些经济大省(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复工率超过50%。2月24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超过90%,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已超过70%。
另据中国交通运输部数据和预测,从2月19日到2月底,中国全国旅客发送量将有所加速,日均会在1,400万人次以上,尽管同比只有往期的约80%,但从2月19日起几乎都在以每天3%以上的速度增长。截至2月23日,中国已有27个省份有序恢复省际省内客运班线或包车运行,累计有110个地级市、137个县级市恢复地面公交运营。路装车数连续4天持续增长,船舶进出港数量也出现回升的迹象,快递业务量环比上周增长了1.1倍。2月18日春运结束以来,中国高速公路的车流量连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目前已有近8,000万人次农民工返程务工,预计到2月底将达到1.2亿人次,3月以后返程的农民工将再增加约1亿多人次。
中国经济从“急刹车”抗击疫情,再到恢复生产全面启动,一个总量高达100万亿元的超大经济体调整、恢复之快出乎意料。
经济恢复“造血”能力仍面临两大难题
中国经济正在迅速从疫情的停滞中恢复过来,中国经济的长期向好的态势也没有改变。然而,一些不争事实和困难也同样摆在而中国经济的面前。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例如零售业、旅游业、以及线下文化产业损失严重。多数服务业的复工时间可能要推迟到3月。另一方面,即使制造业、基建企业率先复工,中国经济的“造血”能力还面临一段时间的恢复。疫情冲击及复工进程将使得中国2020年一季度经济明显走弱。
面对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尤其是线下服务产业面临较大冲击,短时间难以复工。但是,中国政府正在以加速基建投资、发展线上经济等手段加快经济恢复。(Reuters)
2月17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诸葛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诸如工人返岗率还不够高、供应链还需要完善、物流运力还需要恢复等等现实困难急需解决。
现在工业体系的特点之一就是分工明确,这就要求资源和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然而,此前为了防治疫情,很多地方采取限制交通和人员流动的政策,成为复产复工的障碍。
尽管,为了确保道路畅通,中国国务院早在2月8日就印发了相关通知,要求“严禁擅自封闭高速公路出入口,严禁阻断国省干线公路,严禁硬隔离或挖断农村公路”。但是在落实中,部分地方还是存在阻碍交通和人员流动的现象。因此,为了保证复产后的用工需求,一些企业开始主动和非疫情高发地区政府联系,进行劳动力输出组织,并派出包车,甚至是包区高铁和飞机去迎接员工复工。
此外,产业部门的复产复工还面临着另一个更大的难题,那就是疫情之后需求的恢复。生产企业一般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库存,因此只要员工到位,大多数企业都能够完成复产。然而,仅仅完成复产对企业的意义并不大,复产后生产出的产品如何销售出去、有没有源源不断的订单才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
2020年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下行周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的经济活动陷入停滞,消费和投资需求疲软。据中国知名金融数据平台Choice显示,截至2月18日,中国南华地区工业品指数较春节假期前下跌3%左右。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表现出足够的韧性,复产复工已经大规模开始实施,但是距离需求端的疲软现状一时间难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