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区议会选举】这不是泛民的大胜 而是建制派的大败
2019年香港区议会选举结果正在陆续出炉,曾经常年具有领先优势的建制派遭遇香港回归中国22年以来的最大溃败,泛民则一举赢得区议会选举的绝大多数席位。
综合香港媒体报道,今次香港区议会选举投票率史无前例地高达71.2%,总投票人数破天荒逾294万,不论整体投票率还是总投票人数,都创香港回归中国以来历次区议会选举新高。截至11月25日13时,在香港18个区合计452个民选议席中,泛民赢得了385席,获得区议会的控制权,建制派只剩下59席,丧失区议会话语权。鉴于有117张香港特首选委票源自区议会议员互选,可以预料,在泛民绝对掌控区议会话语权的情势下,泛民将有望囊括117张香港特首选委票。
香港回归中国22年以来,这样的选举结果从未发生过,纵使2003年受益于反《基本法》23条立法大游行,泛民当年在区议会选举中有较多斩获,但也未获得过半议席。而这次泛民则获得历史性胜利,建制派几乎全军覆没,堪为雪崩式的惨败。
2019年香港区议会选举结果已经出炉,泛民大胜,获得区议会控制权,建制派则大败,失去区议会话语权。(HK01)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与其说是泛民大胜,不如说是建制派大败。这是因为泛民的大胜并非自身在地区工作中优于建制派,而纯粹是因为半数以上港人的反港府情绪。
事实上,建制派在区议会选举具有先天优势。与政治性相对较强的立法会不同,以咨询和服务民生工作为主的区议会从来不是热血政治场所,选民的投票考量不同于立法会选举。建制派常年在基层和社区深耕细作,有桩脚优势,不仅早已与选民建立了感情基础,而且以民生牌为主,具有政治资源和经验优势,在解决各种社区问题时,效率比泛民高。这就使得尽管在过去多年的立法会选举上,建制派在地区直选时落于下风,但多数时候能在区议会选举保持优势。
相反,泛民在地区严重缺乏基础,只擅长打政治牌,卖点主要是一腔热血和参选承诺,未必能打动和说服多数选民。2003年因为受益于反《基本法》23条立法大游行,泛民当年在区议会选举中有较多斩获,可由于贫乏的地区工作,2007年情况出现逆转,泛民不仅将2003年抢占的选区悉数吐回,甚至倒输。自此泛民在地区一蹶不振。
今次建制派大败主要是因为修例风波的拖累。已经持续5个多月的修例风波将港府长期施政不彰酿成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激发出来,全社会普遍弥漫着对港府的情绪性不满和怨言。建制派由于常年与港府绑在一起,被许多港人诟病为政府的投票机器,缺乏主见,脱离市民。起初港府推动修订《逃犯条例》时,纵使民间多有不满,建制派仍是盲目全力支持港府,并号召支持者坚定不移支持港府。后来由于民间反对声音过大,局势不断恶化,港府暂缓乃至停止修例,建制派的处境变得非常尴尬。许多港人由此质疑建制派立场摇摆不定、缺少独立思考,只是一心讨好港府,没有从港人利益的角度出发。结果在修例风波激起的反对港府情绪下,历来在区议会选举具有优势的建制派遭遇大溃败,泛民则得以坐收渔翁之利。
泛民在2019年香港区议会选举中获得压倒性胜利,主要是受益于修例风波爆发以来香港社会弥漫的反对港府的情绪。(HK01)
总之,泛民的大胜其实充满幸运和偶然,完全是拜港人反港府情绪所赐,并非自己的地区工作政绩多么出色。泛民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切莫以为今次大胜是必然或者说市民真心认可,而是要懂得掌握这次机会,积极弥补民生短板,在“一国两制”范围内理性务实地参政和解决问题,要学会做一个真正的建设者,摆脱意识形态和情绪支配,利用接下来四年时间证明自己并非只有不切实际的口号,否则下次又会重蹈2007年区议会选举的覆辙,再次被选民赶走。而建制派同样要深刻反思,看到香港社会弥漫的不满情绪,检视自身工作的不足,学会与港府保持合理的距离,全力推动香港进行结构性改革,争取公平正义。至于港府,更应从这次选举中看到港人的不满和怨言,看到之前包括《施政报告》在内的工作都严重缺乏效果,必然正视不足,进行结构性改革,重建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