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歧视与人吵架,墨尔本华人移民二代:我到底够不够澳洲?“融入”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组图)
【今日澳洲11月15日讯】澳洲华人移民二代Sharona Lin在SBS上撰文,讲述了自己对所谓的“融入澳洲”、“同化”的看法,到底什么是“澳洲化”?到底怎样才能被称作“澳洲人”?
文章如下: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爸爸告诉应该学会说普通话。他直言不讳地说:“你看起来像中国人,你出生在澳洲并不重要,人们会认为你是中国人。”
我天真地对此不屑一顾,我要做我想做的事,我不想学普通话。我想看《澳洲偶像》节目,玩电子游戏,读《哈利·波特》。我同化了,我同化得很好。
Sharona Lin(图片来源:SBS)
我看AFL,喜欢参加夏季音乐节,每年都会听Triple J百大热门歌曲,并抱怨上榜结果。有一次,我背着背包穿越柬埔寨,在新年前夜,我喝醉了,吐在了旅馆的游泳池里,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这更澳洲的了。
我是第二代中国移民,1989年,我的父母在墨尔本留学,前总理Bob Hawke让他们留下来,他们就留下来了。
然后有了我和我妹妹,就这样我长大了,看着《家与远方》以及澳洲网球公开赛,在学校合唱团唱歌,放学后在麦当劳工作,上了大学,找到了一份工作。
澳洲广播公司的调查显示,我和大多数澳洲人(包括白人和非白人)一样,认为自己很澳洲化。但是有色人种澳洲人却相信,其他澳洲人认为他们不如自我感觉的那么澳洲化。
这种偏执狂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同样的调查显示,整整三分之一的澳洲人认为移民没有努力适应澳洲。
文化同化的理想在澳洲根深蒂固,乍一看,这似乎是明智的。当然,移民应该同化并努力融入澳洲社会,不是吗?
但“融入澳洲”是什么意思,这是否意味着使用澳洲俚语?在后院烧烤?看足球?你如何决定一个人是否足够澳洲化?
就在几周前,我想起了我父亲对身份和文化直言不讳的评估。
快到午夜了,我在酒吧的停车场,向我的车走去,这时我与3名30多岁的人擦肩而过。
其中一个人说:“进城看球?”
我回答:“不,只是回家。”
我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很友好。
但另一个人却傻笑地对我说:“不,她要去唐人街,朋友。”
我记得停下来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被他脸上骄傲的表情和他朋友脸上绝对没有尴尬的表情弄得不知所措。
然后我质问了他,不是要争辩或批判,他骂骂咧咧地回击,我理直气壮地走向我的车,心跳狂跳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愤怒。
这发生在AFL Grand Final的周末,在那个周末,我不仅观看了AFL Grand Final,还和我的朋友在酒吧观看了NRL半决赛。
我发短信给我的朋友,怒气冲冲地说:“他们还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
我上车后坐了一会儿,对我的人格和遗传基因的无用感到愤怒。有人提醒我,不管我觉得自己有多澳洲,别人都把我当成外国人。
停车场的事件是一个小小的侮辱,但只是最近发生的一次,也是最令人愤怒的一次。
那些有色人种的澳洲人试图同化,拥抱这种难以捉摸的澳洲人的理想,烧烤、俚语、足球。
(图片来源:网络)
他们很清楚这些小小的侮辱。他们知道,不管觉得自己是怎样的澳洲人,长相与肤色的明显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不太澳洲化。
我没有答案也没有解决办法,但面临挑战。我知道大多数有各种背景的澳洲人都不赞成同化测试和对有色人种的疏远。
一项又一项研究表明,总的来说,澳洲人支持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文化。但挑战在于询问这到底意味着什么,什么是澳洲人,或者什么是拥抱多样性和多元文化?
只要不费事,我们都支持多样性吗?只要不冒犯朋友,我们都是支持多元文化的吗?我们是否差别对待有色人种,认为他们不是澳洲人?
也许我们可以停止为成为澳洲人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周围的人是否足够澳洲化而焦虑不安,只用试着做一个好人。
(Vanes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