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一次外交,如果当时能重视起来,中国将彻底改变世界历史(组图)
公元1793年农历八月十三,经过万里海途的颠簸,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终于在热河避暑山庄,如愿见到了80岁的乾隆皇帝。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
只不过此时的马戛尔尼很是扫兴,白发白须的老皇帝,并未对他有多感兴趣,只是礼貌性地点了点头,然后把使团中年方12岁的小翻译斯当东叫到了身前,像是关心自己的孙子一样,赏给他一件黄色的荷包作礼物。
这就是18世纪末,两大强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
正是这次不太理想的接触,马戛尔尼看清楚了乾隆皇帝和他的大清朝的盛世危机。
如果不傲慢,清朝居然能发明飞机?
马戛尔尼的失望,倒不是吃小斯当东的醋,而是因为清朝极其傲慢。
英国其实早就料到这一点,但绝没想到能傲慢到这个地步。
马戛尔尼打着为乾隆祝寿的名义,为的是打打感情牌讨老皇帝的欢心,进而商量通商事宜。
马戛尔尼随团画家笔下的大清朝
结果乾隆却以为,远在西洋的英吉利遣使贺寿,正好体现了大清皇帝泽被苍生的威望与德行。
马戛尔尼带来大量代表英国一流技术水平的器物,比如天体运行仪、自鸣钟、连发手枪、炮舰模型等等,甚至还有一个热气球和驾驶员。
如果乾隆愿意的话,他可以坐上热气球升上天空,成为东半球第一个飞上天空的人。
马戛尔尼本来料想,就算清朝再傲慢,见了这些好东西总会羡慕吧,结果乾隆皇帝一无所好,他派去受理的大臣福康安也是如此。
马戛尔尼盛情邀请福康安观看英国战舰操演,结果福大人翻着白眼说,看亦可,不看亦可。
那么乾隆君臣真正关注的是啥呢?礼仪。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漫画
清朝大臣们坚持要求马戛尔尼行三跪九叩之大礼,马戛尔尼认为英国无此礼,不行。
乾隆大为光火,见朕不跪,想造反吗?
本来就挺看不上英国人的,如此一来,乾隆对这帮人更不感冒了,至于他们带的神马玩意儿,也懒得关心了。
有什么东西大清造不出来?乾隆大手一挥,收起来吧,朕不想看。这一挥,让中国与世界顶尖科技擦肩而过。
此时的西方世界已经迈入工业革命的宏伟殿堂,从蒸汽机到现代交通邮电,从规模化工业到繁荣的世界贸易,从基础科学理论到实际科学技术,从远洋海船到实战威力强大的近代枪炮,都已经领先东方一个身位。
马戛尔尼随团画家笔下的清军官兵
清朝虽然落后,如果有清醒的头脑,趁西方尚未侵略,奋起直追,引入西方的技术体系,未必不能缩小差距,只可惜...
中国人早在春秋时期就梦想着做飞鸟上天,这会儿英国人主动把飞天科技送上了门儿,大好机会,就被乾隆这么硬生生错失了。
想秀一下肌肉,却露出了赘肉
姜老辣,人老精。
别看乾隆皇帝傲慢,但对外国人,他的防备之心也挺强。
彼时英国人的足迹已经侵入南亚和东南亚,清朝广东洋行的贸易大宗,基本上都是与英国来往。
马戛尔尼随团画家笔下的大清朝
英国通过很多场合和渠道向清朝提出贸易需求,但清朝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并不需要英国廉价的纺织产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个西方对清朝精美的瓷器、丝绸和茶叶需求量又特别大,自视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国十分恼火,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居然无耻地用了鸦片贸易的手段。
马克思老人家骂资本家每个毛孔都是肮脏的,骂得一点也不亏。
乾隆虽然老了,对鸦片贸易的危害岂能视之阙如?
英国不仅谋求打开中国市场,希望两国通使,还要在北京常驻使节,希望派人学习中国语言,这让执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乾隆是一百个不愿意、一千个不放心。
马戛尔尼随团画家笔下的大清朝
英国使团到达中国沿海后,听说他们带来了炮舰,乾隆便让定海总兵摆出军阵迎接,以震慑英国人。
彼时,清军海防和军备已经开始衰落,英国海军却正如日中天,给人家摆军阵,乃是十足地班门弄斧。
马戛尔尼对沿途的招待赞不绝口,但对清军落后的军阵却不以为然,那些奇怪的密集阵形,难道不是火枪火炮的活靶子吗?
清军的兵器,居然大部分还是弓箭、大刀、长矛,这怎么敌得过已经全部热兵器化的西方军队?
清军水师船上的导航设备,还是最原始的司南仪,海航时既无法标定纬度,也没法校正航向,只能在近海行驶,一出远洋肯定玩儿完。
对比能够远航大洋的大英海军,清朝已经无法相提并论了。
更可悲的是,英军操演了一次海军64炮大船的进攻,清朝基层官员被先进的火炮技术吓得心胆俱裂,马戛尔尼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马戛尔尼随团画家笔下的大清朝
此外,虽然不遭乾隆待见,但是马戛尔尼一行人并没有闲着。
他们探明了从宁波到天津大沽口以及从大沽口到通州的航道,还对北京、通州、定海等中国城市的防卫设施进行了细致观察。
鸦片战争,英军为什么会选择定海为第一座攻打的中国城市?因为英国使臣早就详细测绘了定海城的防卫布局。
恩将仇报的英国人
乾隆接见英国使团,还有一个很讽刺的八卦。
小斯当东是使团成员老斯当东的儿子,年仅12岁就当了翻译。
那位看官说了,大英帝国好歹也是有头有脸的大帝国,难道连个像样的翻译都没有,何至于让12岁的小孩上阵。
您别不信,英国还真没有合格的翻译。
马戛尔尼随团画家笔下的大清朝官员形象
此事虽小,却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世界的怪现状,中英两大国虽然双峰并峙于东西方,却几乎没有往来。
英国安排使团时,遍访整个欧洲大陆,居然找不到一个能胜任英汉翻译的人,找了八百圈,只找到两个会拉丁文—汉语互译的华裔基督教神父。
马戛尔尼没办法,先赶鸭子上架,解决有无问题吧,具体翻译时,只能先把汉英语言先转为拉丁语,再翻译给对方听。
这两个神父离开中国多年,对清朝官方语言习惯根本不了解,神马知乎者也、遐方远宾,翻译得稀里糊涂。
在这场被人称之为聋子与瞎子的交流中,中英之间闹了不少误会,马戛尔尼甚至还把清朝的官方谦让之辞当成诺言。
马戛尔尼随团画家笔下的大清朝
好在小斯当东天生聪慧,到了中国后一直积极学习中文,他居然在谒见乾隆皇帝前夕,把中文学了个大差不差,不管是口说还是手写,都像模像样。英国方面呈递的国书汉文版,都是这位小斯当东手抄的。
看着外国人学中文曲尽其妙,乾隆爷龙心大悦:看见没,外国小孩诚心向化,没几天就学会我天朝语言。
然而乾隆绝对没想到的是,他把小斯当东视若孙辈孩童,小斯当东却毫不领情。
40多年后,这位小斯当东却在英国内阁会议上,以汉学家和下院议员的身份,积极鼓吹英强清弱的论调,支持向中国派遣远征军。
马克思曾评价鸦片战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像
落后就挨打,这个道理人尽皆知,可是像清朝这样,让机会从眼前白白失去,还自欺欺人地觉得自己挺厉害,这番打,挨得就更痛彻心扉了。
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着的,任你曾经如何强大如何领先,如果不紧跟时代变化,一直停留在舒适区,甚或是骄傲自大,愚蠢颟顸,那就无可避免地会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