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大陆年轻人对香港台湾没了兴趣?(组图)
如果不是因为最近香港的一些动乱新闻,我和朋友几乎很久没有主动地讨论过任何关于台湾以及香港的话题了。
不止是我和朋友有这种感觉。
前几天,一位曾做过很多台湾交流主题的大陆博主(Kevin in Shanghai),在油管上传了一则“为什么大陆年轻人失去了对台湾的兴趣”的视频。他说,当他和朋友寒暄的时候,提到自己会做一些大陆台湾文化对比的视频内容,朋友们都不是很感兴趣,甚至觉得,这有什么好说的。
对于80和90后来说,我们这一代人对香港和台湾逐渐失去兴趣,算是一个意料之中却又值得探讨的现象。
1、
人们只爱曾经站在
华语世界的巅峰的港台文化
不论在现在的审美里,曾经的港台电视剧有多“土”,你我都无法否认,港台的文化输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大陆年轻人的精神食粮。
60后的青春有邓丽君;70后的青春有小虎队;8090后的青春,有周杰伦,五月天,蔡依林等等…港台娱乐几乎占据了大陆几代年轻人的时光,当然,还有如beyoned这样永远经典的香港乐队,至今仍在鼓励着无数人…
很长一段时间里,港台文化输出代表着更加潮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取向,让大陆年轻人无比向往。
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人们提起港台娱乐圈的时候,仍是不停回味十几年前的经典剧集和电影。
“港味”二字,在社交媒体里代表的是港台“复古”风,是追溯王祖贤、黎姿、朱茵、林青霞等老牌港台明星过往的风姿,是王菲,张学友,陈奕迅不败的金曲经典。大陆的娱乐节目,至今仍更加热衷邀请90和00年代TVB热播剧集的演员们参与。
新生代的港台文化则像是断层一般,能引起轰动和共鸣的少之又少。甚至诸如邓紫棋、陈伟霆等关注度还不错的香港艺人,实际上都是到了大陆的媒体环境下才真正的红起来。
可见,大家更爱记忆中的港台文化。
“香港有个荷里活(hollywood)”,这句说的是香港电影黄金期堪比好莱坞。曾经风光的香港电影近年来却鲜有佳作,通常是一个体裁火了(例如扫毒),接着就会连续几年一直出续集(一直扫毒),但观众已意兴阑珊。
电视剧发展方面更加惨淡,如果说台湾偶像剧近来还有一些如《恶的距离》好的作品,那么以TVB为代表的香港影视剧真的是在原地踏步。
十几年前的创世纪
去年的再创世纪
创来创去
主题还是房地产
十多年前是这些人在宫斗
到了今年还是她们斗
不累吗
是香港和台湾的造星能力弱了吗?
是大陆的年轻人们口味变刁钻了?
是大陆的经济起飞导致文化超车了?
这些原因可能有,但更重要的一层因果关系是,到了2019年,大陆年轻人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文化自信。
这种文化自信,让大陆年轻人在面对各类文化冲击的时候,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意识,传统的议程设置和造星运动已不能单一有效的形成爆款和巨星规模。
而香港和台湾,因殖民等历史背景影响,中西文化交融,看似多元,但实际上在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发展中,有着无法逾越的封闭性。
2、
本土文化的优越感,
背后是身份认同障碍
因为最近香港的事情,我翻阅了一些关于香港文化的论文和调查报告。
在深圳大学16年发布的《香港回归后的本土主义运动辨析》一文中,清晰地指出了香港本土文化的封闭性和成因:
“香港的本土主义思潮的内核来自于20世纪79年代,这种本土主义是一种认同资本主义“香港生活方式”、港式消费文化、以香港为家的观念。这种本土主义思潮强调保护香港本地人利益,常以“香港的核心价值”来识别香港与内地。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这种本土主义将香港人分为了区隔派,切割派和独立派。
区隔派主张香港本土同时,不反对中国;
切割派主张本土优先,强调香港因以自己利益优先,高于国家利益,不否定中华,但否定中国;
独立派,则在主张本土优先的同时,即否定中国也不认中华。认为香港是独立的个体;”
这种本土主义,对于赴港读书的内地学生来说,体会会愈加深刻。
2010年香港中文大学有一篇《矛盾的回旋式适应——内地在港研究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报告,里面采访了一些在香港生活上大学的内地学生对香港生活和文化的看法,竟然有一些“一语成谶”的意味。
“我会觉得他们的规则意识过了头,有些僵化刻板,做事儿一板一眼”
“我不太能听懂粤语,更不会讲,我发现能和香港人成为朋友的人都是得会点粤语的”
“香港的文化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感觉比较刻板……公民对政府的决议有一点不满就游行示威,势必会影响行政效率,公民要发声,要争取自己的权益可以,但是要选择正确的方式,应该平和的和政府反映问题。同时,也要想想自己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什么,而不是一味的抗议,至于怎么解决,就置之不理。”
本土文化的优越感还体现在了他们的课本里。今天微博上热传着一张香港教材里形容中国社会的图片。
小标题是:中国内地的人民普遍素质较低
看到这个标题,我瞬间对于这几天IG上香港废青们对于大陆无知的言论看到了端倪。
作为一个教材,在没有数据支持,没有事实为依据的前提下,用了一个极为主观的表达方式,以偏概全地对14亿大陆居民下了定义。
多么的有失偏颇,可这居然是教材。
大陆的经济腾飞,科技发展,还有新一代年轻人的积极向上,就简单地被教材里的几句“素质不高”给概括了。
当大陆的年轻人开始阔步走向世界,接触到各国的先进文化,积极建设自己的国家,回头再审视一直存活在本土优越感的港台文化,自然不再感冒。
到底是谁,不愿意睁眼看世界?
3、
废青们的逻辑和通识缺失严重。
自从撑港警运动开始在ins上发酵,我也看了很多香港和台湾年轻人的留言,这些人中不乏家境不错的中产阶级和精英阶级,但在逻辑和通识上,仍然让人咋舌。
常见的对话有以下几类:
1、你们爱国干嘛要说英语
2、 你们的新闻都是假的
3、你们都是被洗脑的
4、你们都是没素质的
…………
以下省略500条类似的无聊言论
可惜,以上几点,没有一条,能够成为他们支持香港废青殴打内地游客和记者的正当理由。
对于内地的不理解和缺乏认识,更能从下面这个新闻看出,废青们想栽赃是大陆公安(我发现港台人民比内地人还爱说着两个字)准备了武器等等,但是帽子却不对。
另一件,废青在机场围住了澳大利亚商人,信誓旦旦和他说,如果反送中条例通过了,你就没法在香港做生意了,你只能去大陆,那里你没有办法做生意的。
澳大利亚大叔用一种你在逗我玩的表情告诉他们,我就在中国内地做生意,你在说什么啊。
当时那个男生显然是顿了1秒。恐怕是在想,中国居然还能让老外进海关?难道不是早就抓起来了吗?
这一点,香港的一些媒体真的要付很大的责任。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价值观失衡,不负责任的诱导性的报道,将失实的推测和结论输出给大众阅读。
比如女生爆眼事件,《苹果日报》用的标题是,医生证实,抢救的时候布袋弹已经在眼罩里,所以《苹果日报》断定,这个眼睛就是布袋弹打瞎的。
多么不负责的一个报道啊,且不说医生赶到现场需要一定的时间,就算最快时间赶来,要做什么都已经做了。目前,能说明真相的是X光片还有眼睛里取出的珠子材质,“抢救时已经布袋弹在眼罩里,所以就是港警打瞎的”,这个推论可以说是相当地“客观”了。
而香港的这些年轻人,常年积累的生活压力,一经媒体诱导,就彻底爆发了。游行的年轻人们都在喊着“反送中”,后来喊着“光复香港”,再后来又喊“反警黑”,还有喊着“香港不是中国”的,当然还带着什么“开冷气”等等,口号倒是越来越多,但当初申请游行的理由难道不是反送中吗?真正切实研读过这个条例细则的,到底有几个人?
用凤凰新闻的一句话就是,诉求已和行为严重不符。
有一个香港老爷爷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质问记者,你们这些记者,报道瞎带节奏,你们说得出到底你们反对反送中里提到的哪一条吗?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一场意识形态和积怨的对撞,已经和游行初衷相去甚远。
本土优越感可以有,但丢失的文化自信,不应该这样盲目的去寻找,更不应该简单粗暴地将问题归结在所有大陆人身上。
我在ins上看到这张图的时候,真的是笑了,很多香港和台湾的年轻人都在转这张图。
所以你们到底是在高兴什么,什么叫终于站在世界的前线?
那你们从前一直是在哪里呢?
4、
比起以暴制暴,
更应该做的是增加交流
本身已经对港台食之无味的大陆年轻人,经过这次事件后,彻底从喜欢、无感、到了开始反感。
但即使如此,我也不鼓励大家用脏话、国骂去对付废青。不要沦为和对方一样无礼的人。我们有更多好的方式去解决纷争不是吗?
同时,请不要和废青一样,以偏概全否定所有香港人。
要知道,上一代诸如邵逸夫、霍英东等爱国港人在大陆做了多少慈善,我们都曾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受益者。
而这一代,也仍然有很多优秀的代表值得我们去学习。
最后附上在Kevin in shanghai的频道下面一个台湾女生的留言。
所有的矛盾,歧视和偏见,来自于信息不对等,来自于不了解。
我们这一代大陆年轻人积极向上的风貌,其实,就是最好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