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黑留学生了!“超七成海归年薪10万以上”偏要说成“近三成海归年薪不足10万”!
上个月UniCareer发布了《海归就业力报告》,该报告收集并处理了超过13000份数据,该报告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范围内的大讨论,甚至一度冲进了当日热搜榜单的第二名,标题是《近3成海归实际年薪不足10万》,紧接着就是很多人对留学价值产生怀疑和吐槽,但是换个角度看,还有超过7成海归实际年薪超过10万。
这篇文章我们不吹不黑的换个角度解析这份《海归就业力报告》。
在今年年初,国内各高校相继公布了“2018年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这些学校都是国内的一流学校,多数为985和211名校。标题为
可见年薪十万在衡量国内毕业生中可以当作一个正面新闻的标题。在文章中,大多数高校给出的是平均年薪,如上海交通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为10358.5元,研究生平均月薪为11580元。并且有媒体强调上海交大在国内部分省份的录取线仅次于清华北大,是实力很强的全国重点大学。
也有给出具体数据的高校,如华东师范大学,是国内著名的985,211院校。这是他们的薪资水平的表格。(划重点,图中提到上海市2018届本科学历毕业生平均月薪为5307元。)
在上个月,腾讯金融科技智库也发布了《2019国人工资报告》,工作十年月薪过万人数不足三成。北京,上海和深圳是月薪过万人数占总城市人数比的top3,数据看下图。
而我们留学生的报告,没有具体分出不同的学历和留学国家。只是直接给出了27%海归年薪低于10万的数据。但是从这份数据也可以看出,超半数的海归年薪在10万到20万之间。
另外,在“海归预期薪资与现实存在落差”的表格中,2018实际工资分布饼状图中年薪在15万以下的人数占总体的57%(27%+30%),巧合的是,在2019年期望工资分布中年薪在15万以下的人数依旧占总体的57%(12%+45%)。不同的只是是否超过了10万年薪的门槛。而且看其他数据如实际工资和期望工资在16-20万年薪的海归数量基本相当(21%和22%)。所以结论是,绝大多数海归对薪资定位准确。
找工作很难吗?
报告中指出,有29%的海归能在归国一个月内找到工作,有80%的海归在半年内找到工作。
这个数据高吗?澳大利亚人报在形容29%这个数据时用了“相当一部分数量的海归在回国后一个月内就就业”。并且也指出了有70%的雇主非常重视招聘从海外归来的毕业生。
海归的优劣势对比和画像
在提到海归优劣势对比和画像的时候,报告存在一些互相矛盾的地方。
报告也调查了企业认为海归的优势,最大的优势是英语表达能力,其次是宏观视野,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 而不足是不了解国内情况,自我评价过高,薪资水平要求高和实习经验少。
但是在“海归人才能力画像” 中,英语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与其他能力相比比较差。与上述海归优势英语能力强相悖,而在 “海归人才素质画像”中,实习和工作经验反倒很强,与上述企业认为海归劣势中实习经验少一说相悖。
但是总结来看,尽管有相悖之处,解读报告之后,仍然可以看出海归人才软硬件兼备,硬件从实习经验,工作技能到专业技能都很强,软件从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力,解决问题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宏观视野,适应能力等方面也都很优秀。
出国留学只为了挣得多?
不可否认,在国人的传统思维中,好好学习是为了上大学,上好大学是为了找工作,找到好工作就能挣大钱。所以出国镀金就是为了以后挣得更多。不过小编看来,薪资并不是衡量留学价值的唯一标准,甚至起薪也只是一个早期的起点。那在留学的价值何在?
生存能力
出国留学意味着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远离家人,熟悉的家乡,吃不完的美味和朋友。这时,在国内不用考虑的问题对留学生反倒是大问题,租房,反歧视等。即便家庭条件不错,绝大部分留学生也会选择兼职为生存奔波,遇到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并且不断适应全新的环境。这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和判断能力都会被锻炼。
学习能力
试想一下一门必修课是天文学,原本就没有任何基础,用中文学都觉得吃力。首先要学一堆新的天文类单词,然后就要做各种课上和线上讨论,写论文,做小组演讲,中间还夹杂着几次测验,最后还要期末考试。整个学期都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什么都算分,挂了就是2万人民币重修费。这种条件下,被逼出来的都是强大的学习能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无形的提升了演讲能力,英语能力。
所以在小编看来,出国留学的确是“镀金”了,这层金可能无法立即转化成短期薪资,但是却提升了软实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让人有所期望。所以不要再为《海归求职回复率不及国内毕业生》等文章焦虑了。连澳大利亚人报都夸我们。所以当做出留下来还是回国的决定的时候,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