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完胜”蔡英文 这背后是什么道理(图)
台湾较亲绿的“台湾民意基金会”近两日公布了最新的民调,在民调中整体而言赖清德的支持度领先蔡英文20%,在几项指标中赖清德的支持度都高过蔡英文:被问到“谁比较有能力促进台湾经济发展”,赖清德支持度52.3%、蔡英文23.2%;“谁比较有能力处理复杂两岸关系”,赖清德支持度41.9%、蔡英文30.7%。
另外,“谁比较有能力提升台湾国际地位与尊严”,蔡清德42.8%,蔡英文33.5%。
蔡英文的危机,她本人是全然知晓且恐慌的,当了近三年总统,如今可能连党内初选都过不了,不久前蔡英文在受访时表示,目前自己的民调确实落后于蓝营的郭台铭和韩国瑜,但“如果我们(民进党)合作,民调可能就有不同的情况”,这番话被解读为喊话赖清德。
而在那厢,赖清德则表示,民进党的初选是一个民主的机制,这有助于团结党内,只要是君子之争,他认为社会是会支持的。在赖清德表态参选以来,蔡英文能喊的话、能用的招,都用了,然而赖清德不为所动。
赖清德,是有野心的,他的个性“不甘居于人后”,但更让人感叹的是蔡英文。曾经喊出团结台湾的蔡英文,曾上过《时代杂志》封面的蔡英文,短短三年,已把姿态放到很低、去“苦求”党内支持。此刻的她“负伤累累”,而政坛上只要有些能力的人,谁不想咬一口?
不过也没什么,台湾政治啊,基层支持者的心态有个规律:选前看谁万般好,选后半年成仇敌。台湾政治人物从“暧昧地表态可能参选”到“确认参选”是一个坎,一旦确认参选身家和八字都会被挖出来;而“当候选人”和“真正选上”又是一个坎。以前陈水扁马英九选上后的“保鲜期”还长一些,往后的台湾总统,“保鲜期”只会越来越短──除非,能带来一些让人民有感的、实质上的改变。比如马政府时期蜂拥而来的陆客团。
这种经济刺激,当然有好有坏,但至少是个“变”,也能刷刷领导者的存在感。蔡英文就是败在这一点。两岸关系烂了,没关系,但又找不到新的刺激点,网络舆论在她上任后长达一年都以“神隐少女”讽刺之,还能稳住民意吗?
于是人们开始看向赖清德,虽然他当行政院长时也有些争议言论。
可以说,选民对政治人物的期待,不是出于他们的话(台湾人普遍认为政治人物的话不能信),而是出于想象──想象赖清德应该比蔡英文更能应付中共、想象他该更有能耐。
但是,台湾民意普遍又是“经济靠大陆,市场靠大陆,但立场倾美国”,结果执政者在其中绑手绑脚、在野党在其中又操作“卖台”,最终一任政府换过一任政府,都逃不过选上后“美名变臭名”的规律。这现象,比要蔡英文还是赖清德更值得台湾社会反思。
台湾社会到底想要什么?想要继续“亲中还是反中”的争拗?还是能有“不管如何,先拚经济”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