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来说 台湾选举的结果一点都不重要(图)
美国在台协会(AIT)前台北处长包道格(Douglas H. Paal)于台湾台北市长柯文哲在美东时间3月中旬在华盛顿发表公开演说后,曾坦率的说了“美国的立场是希望台湾不过度亲中”。在美国与中国大陆竞争的现势下,解放军空军两架歼11战机于当地时间3月31日上午在台湾海峡中线右侧巡行10分钟,放在同样的语境下,北京也直白的说了“在两岸统一前不要过度亲美”的底线,至于当前台湾内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2020年台湾总统党内初选,甚至2020年1 月的台湾总统大选结果,根本不在习近平的考虑之内。
解放军歼11战机越过海峡线的消息是台湾国防部主动通告媒体证实,当地时间4 月1日引起台湾各界讨论,台湾外交部与陆委会口径一致的谴责解放军“故意、挑衅”;蔡英文则态度收敛的警告北京“不要刻意挑衅、不要制造事端及不要破坏台海和平现状”,并称坚信台军保卫国土“寸土不让”能力的信心与心。
“海峡中线”当然是一条看不见的线,但两岸依着“默契”行之有年,就算大陆民航单位于2018年1月初宣布启用国际航班使用的M503航线及W121、W122、W123航线,紧贴着海峡中线,依然是在“中线以西”的空间进行。不过,当时仍引发台湾部分政界人士重谈“木马屠城”谬论,挑动台湾敏感神经的效果可见一斑。
民航机尚且如此,更遑论是解放军主战的歼11战机。解放军不可能不知道军机越过海峡中线的“效果”,解放军的Su-27战机曾于2011年6月底为驱赶美军的高空侦察机越过海峡中线,台军派出F-16战机对峙、警告后即掉头返航,相较于此次警告后仍巡行10分钟大不相同。两相对照,歼11战机绝对是“故意”、“挑衅”,除此之外,“警告”的意味更加浓厚。
警告的对象有二,一是蔡英文政府及台湾内部有意“挟洋自重”的政治势力,另一个则是美国内部有意趁着“美中对抗”情势打“台湾牌”的政界人士。
如前所述,包道格在柯文哲访美时释出“希望台湾不过度亲中”讯息。今年2月底到3月中旬,台湾有民进党籍的桃园市长郑文灿、基隆市长林右昌及柯文哲相继访美,郑文灿、林右昌基于其政党立场,“亲美”自不待言。
众所皆知,柯文哲以“两岸一家亲”、“五个互相”将他的“墨绿”外衣成功“洗白”,并成功举办“2017年台北世界大学运动会”并成为第一个在欧洲议会沙龙发表演说的台湾地方政府首长,凭借着对大陆的“善意”,柯文哲的政坛路因“对陆善意”而走宽是不争的事实。
包道格选在柯文哲访美演说后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棉里针的“提醒”或“警告”,在美中贸易有重大改变的这个时候,“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会希望确保台湾不致于在美中台关系中过度亲中”。
与此同时,美国在通过《台湾旅行法》后,又有美国跨党派参议员倡议推动《台湾保证法》(Taiwan Assurance Act),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chael Richard Pompeo)、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维森(Philip Davidson)等人近来也多次“挺台”发言,近期又有多次美军军舰刻意行驶台湾海峡行使“自由航行权”,明助、暗挺蔡英文,以确保美国的亚洲利益,均获得蔡英文政府感谢。
除了“美中对抗”的现势,柯文哲的访美行以及蔡英文政府的“对美日亲善、对北京强硬”的种种作为以及2020年台湾总统大选,同时也必须放在习近平发表“习五点”,宣布展开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启动两岸统一进程的情境下思考。
自1995年、1996年台湾第一次总统直选,北京对台文攻武吓;以及2000年大陆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投票前夕提醒台湾人民投票时“切勿一时冲动,以免后悔莫及”谈话,一次让李登辉高票当选,一次让台湾首次政党轮替,两次都是“偏独”势力当选。此后,每逢台湾有重大选举当年度,北京对台言论均相当“自制”,极力避免成为“偏独”势力的“最佳助选员”。
然而,不少人都忽略了,1996、2000年美国政府并不是目前的特朗普政府,中共的领导人也不是习近平,大陆的国力、军事实力与政治影响力更已是昔非今比。
套用包道格的语法,在美中对抗的大势中,“北京会希望确保台湾不致于过度亲美或是过度挟洋自重”。由此来进行理解,歼11战机越过海峡中线以西逾10分钟的举动,不但是故意、挑衅,更是警告,解放军要直接对抗美军或仍有所不足,但要越过海峡中线展现实力确已绰绰有余,“不要过度亲美”当是两岸未统一前的“底线”。
不过,也许会有不少台湾人民对此感到迷惑,难道北京不怕成为蔡英文或是“务实的台独政治工作者”、前台湾行政院长赖清德的“最佳助选员”?当北京已藉由“惠台三十一条”、“习五点”加速融合两岸并直接面向台湾民众倡议两岸和平统一的终局安排时,台湾选举结果由哪个政党胜出,对北京来说一点都不重要,所谓“捡到枪”、“辣台妹”的说法可以休矣。
但在“美中对抗”的现势及“两岸和平统一”的历史大势下,如何“壮大台湾”并“维持台海和平现状”,值得台湾政治人物及所有台湾人民共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