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治斗争持续发酵 谨防港独“借尸还魂”(图)
回想香港经历了“占领中环”和旺角骚乱的那些年,这城市的社会气氛曾剑拔弩张;而近年来,政治斗争已较少成为镁光灯焦点。
但事实上,香港的社会矛盾并未消失,不少政治投机者仍在借着陆港乃至京港矛盾情绪,谋求政治利益,香港政府也依旧未能在制度上清楚交代其未来人口规划,以及如何相应地增加民生资源投放来释除民众的疑虑,这些都或多或少给予了“港独”继续发酵的温床。
不少香港人早已对无日无之的政治斗争感到疲倦,刚刚过去的2019年香港元旦游行就只有寥寥数千人参加,数字创下2010年以来同类游行活动的新低。
这可能是近年不少香港人的写照。另一方面,在法治的惩戒与主流舆论的谴责下,“港独”的声音在香港也渐渐平息,这期间,多名离经叛道的政治人物,因在香港立法会的就职场合上侮辱誓词,而依法失去了自己的议席。
虽然最激进的香港本土派已成明日黄花。不过,从某程度上说,过去这些最终越过法治及“一国两制”制度底线的本土派意见领袖,往往也是执念最深、立场最激烈的那些人,他们或者高呼“港独”、或者拒绝向中国中央政府效忠,各自以其形象寻求支持者,但违背了法律和社会趋势的他们,成为众矢之的是早晚的事。
但是,近年这些人的市场却慢慢转移到一批政治投机新人的身上,这趋势值得香港社会留意及警惕。
这些政治投机新人一方面为了保留自己当下的政治权位和政治人设,而且他们会刻意迎合港府对于赴庙堂从政者的言行底线要求,不会高呼“港独”,也不会在誓词上做手脚,不过他们主张的政见却往往宣扬种族歧视、鼓吹民粹、排斥内地人,这同样会加深社会撕裂、激化陆港矛盾。
例如,新民主同盟的范国威就曾以“务实本土”来包装自己,但其政见,则处处寻求以勇武以外的方式,让本土派“借尸还魂”。
对港府来说,如果要深入去除“港独”,面对这种新的局面,其恐怕需要推出一些更具实质效益的预防政策,以此彻底去除滋生“港独”言论的社会温床。在制度上根治“港独”问题,这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