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歌切菜打游戏 你真以为外国人坐地铁都看书呢?(图)
网络上经常看到这种说法:外国人坐地铁时会掏出一本书来读,而中国人却不停刷手机。
这样“外国真香”的论断常常活跃于各大社交平台,“谋杀”我们的流量。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伦敦:做什么取决于有无信号
伦敦地铁于1863年1月10日通车,至今已建成总长400多公里的地铁网,共有11条线路,270多个车站,日均载客超300万人次。
伦敦地铁有超过50%的线路在地面运行,但多数地面路线位于伦敦市区外。在地下运行的市区线路中,部分站台有无线网络信号,但所有隧道里都没有网络覆盖。
因此,在伦敦城中心乘坐地铁时乘客基本无法用手机上网。
据记者观察,伦敦地铁车厢里整体较安静,读书看报的人比例较高,但也有不少乘客会全程埋头看手机,玩小游戏或看离线视频。而在能联网的地面线路上,看手机乘客的比例更大。
吉娜·柯林斯家住伦敦东区,工作地点则在西区。每天她花在地铁里的通勤时间差不多要一个半小时。
“我的背包里装着书,也装着下载好游戏的手机。在地铁里看书还是玩手机,取决于当天的心情和车厢状况。毕竟,在夏季拥挤而闷热的车厢里我是没法静心看书,”她说。
英国天空电视台曾做过一个“你坐地铁时会做什么”的调查。结果发现,如果没网,受访者的第一选择是读书或看报,第二选择是玩离线手机游戏,第三选择是偷偷观察其他乘客。
而如果有网,第一选择是用手机上推特或脸书,第二选择是收发电子邮件,第三选择是看视频。
一些受访者表示,这段时间让他们心安理得在地铁里阅读小说或者打盹休息,但44%的受访者认为坐车时没有手机信号是件很烦心的事,五分之一的人认为这段时间被白白浪费,还有四分之一受访者表示考虑为了手机信号而放弃地铁换成其他交通工具。
纽约:地铁设施“脏乱差”
纽约地铁早在1904年就开始运行,发展到今天已有28条线路,部分线路全年无休、全天24小时运营。
久远的历史既是骄傲也是累赘,纽约地铁硬件设施之“脏乱差”在发达国家名列前茅,无线网络那是不用想了。列车行进行时,车厢里没有任何手机信号或无线网络。有紧急情况需要联系人或查阅信息,只有利用列车进站的短暂时间。
不过,这并不是说纽约人就不刷手机,他们只是用手机干些不用上网的事儿,比如听音乐,记者就多次见过塞着耳机high得摇头晃脑的人。此外,读书读报、跟朋友聊天或者啥也不干的也大有人在。
在地铁上一边听直播一边看书的姑娘钱德勒告诉记者,她每天上下班得花一小时在地铁上,乘车时一般都会看书或听新闻,“因为这是一天里难得的读书时间”。
她认为,地铁里有无线网络固然好,自己估计会看看社交网络的更新;但没有也无所谓,看书听新闻也很好。话虽如此,但当乘坐的七号线驶上地面后,钱德勒立即拿起了手机。
另一位乘客玛蒂娜无论是乘公交还是地铁都喜欢完全放空。“如果地铁有Wifi的话,我也许偶尔会看手机,因为地铁比起公交还是平稳很多的,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会发呆。”
不过,她认为,地铁还是装有无线网络比较好,因为乘客可以查看交通,确保自己没走错路,走错路了的话也能及时更正。
东京:文化因素不可忽视
日本的铁路网遍布全国,他们常说的“电车”(类似于轻轨的路面铁道交通)不仅是城市内重要的交通工具,同时兼具我们“火车”的概念。
“电车”多在地面上,手机信号不太受影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日本的手机运营商积极推进手机信号覆盖地铁,例如东京地铁,在2013年就实现了手机网络信号全覆盖。
那日本人一般在电车、地铁里做什么呢?
记者根据观察粗略统计,车厢内大约45%的人在刷手机,10%的人在读书,剩余45%在休息或小声聊天。
56岁的公司职员铃木告诉记者,他每天大概花4个小时在电车上,一般会用手机处理公司业务,也会看新闻、刷网页、看视频,看手机看腻的时候也会读书。
而满头白发的石井(音)老人则笑着告诉记者:“(我在车上)有时用苹果手机听音乐,有时读书,有时候还会睡着。”
日本人在车厢里做什么,不仅受个人兴趣影响,以下两个日本“特色”也是难以忽略的因素。
一是日本书籍的“文库本”。日本出版行业习惯在新书发售后,给较受欢迎的书再版一种手掌大小、便于普及的“文本库”。“文库本”价格便宜,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方便阅读,为人们在上班、上学路上读书提供了便利。
另一个则是车厢内对使用手机的限制。日本注重公共空间内互不影响,所以车厢内的广播经常提示要把手机调成静音模式,并且不要在车厢内打电话。同时,由于之前有研究表示手机信号会对心脏起搏器产生影响,所以日本的电车要求“当车内人多拥挤时请在优先席附近关闭手机”。
柏林:元素奇特、种类繁多
德国人通常被作为爱学习的“标杆”出现在网络上。然而身在首都柏林,记者的真实体验与网络留言却有较大差距。
在德国,通勤“低头族”绝对不在少数。柏林地铁其实叫城铁更严谨一些,有些路段在地下行驶,一些路段在地上,手机信号也在穿梭中时断时续。没有信号,并不耽误人们玩儿智能手机,一些离线手机游戏也因此比较火爆。行驶在有信号的路上路段后,低头的人们会更多。
当然也不可否认德国坐城铁的人里,有这样的人群:读书、看报、写作或是织毛衣。这类人群年龄不一定是年事较高的群体,年轻人中也有这样的“清流”存在。当一些人期待着5G时代时,他们仍然坚定地选择生活在2G空间。这在德国这是一种后现代生活流派:切断与外界的干扰,注重人们生活最需要的元素。
两类人,孰是“老派”孰是“新新人类”,或许不好下定论。
不过,只通过玩手机和看书报区分“新、旧”两派城铁人群,可能就比较粗略了。因为柏林是个包容性较大的城市,与北京上班族居多的地铁相比,柏林城铁可以说是“光怪陆离”。
一些人把城铁看作酒吧。下班后提溜两瓶啤酒,靠在扶手上独饮;
一些人是宠物一族。车门开启时,两只巨型犬先踏入车厢,主人在后提绳;
一些人是天体一族。每年柏林城铁会组织不穿裤子乘城铁活动,参与其中的男男女女只着底裤,大张旗鼓地穿梭,坦诚相见。
……
柏林市交通公司曾为宣传自己的“开放”的服务拍过一部音乐电视。这一片子以地铁查票员的视角生动再现搭乘城铁画面:
黑哥特风青年与老奶奶同坐
哈皮狗带着鲨鱼帽衫占座
搭城铁搬家搬沙发
主妇切洋葱刮奶酪
球迷用喇叭吹队歌
长发变性人、男男叠坐
歌曲的最后用到柏林城铁背景音:列车进站,请与保持距离。请上车。
其实,看书也好、刷手机也罢,说到底都是个人的选择,实在没必要提升到民族希望的层面。几十分钟的乘车时间,想想车厢里的拥挤、异味和噪声,做点让自己开心的事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