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轰炸8个月,元首为什么拿不下小小的英国?(组图)
希特勒被公认最蠢的决策,是在1941年的夏天入侵苏联。
当时英国尚未投降,与苏开战即表示德国必须兼顾两道战线,在西边要继续对抗英格兰这个世界第一的殖民帝国与海上霸权,在东边则要与人类史上最大的军队之一——苏联红军厮杀至死,重回一战时疲于奔命的老套路(即便法国已经被打倒)。
即使德国再强,也顶不住两面作战
不过在此之前,其实纳粹德国已经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也就是发动了伦敦大轰炸。
最强对最强
轰炸的前曲:英伦空战
1940年6月25日法国投降后,希特勒本以为英国不久亦将谈和,未料其首相邱吉尔却坚持抵抗。
这届首相不一样
此时英国在欧陆已无兵力,然其空海军仍对德国造成威胁,希特勒欲除此患,便需直接攻击甚至入侵英国本土。但德军如要跨海攻英,首先得拿下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以满天的德国军机张开一把保护伞,迫使英国皇家海军撤出该水域,相对贫弱的德国海军方有机会运兵登陆英格兰。
此时的西北欧大陆诸国已沦陷于纳粹之手
英国若不是有强大的海军和海外殖民地
真是完全支撑不住
于是自1940年7月,所谓的英伦空战(Battle of Britain)便展开了。德国空军的目的,是要借其接近二比一的数量优势,压制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军团(RAF Fighter Command),使其无力拦截德国军机。
德国轰炸机群
为此德军针对英国南部的空军设施进行攻击,如战斗机机场、雷达站、战机制造厂、兵工厂和补给军需物资的大型港口等等。至于轰炸机军团(Bomber Command)和海军舰艇之类,因与制空权的抢夺没有直接关系,故未受太多攻击,而一般平民的住宅区,则更未纳入空袭范围。
德国人以为英国人什么都不知道
其实英国人什么都知道……
但即使如此,德军的数量优势
仍然压得英国军工系统喘不过气来
此时可谓英国二战期间的至暗时刻。关于这段历史的电影、剧集或纪录片,总是强调德空军的强大,好似只差一步就可将英国战斗机群悉数歼灭。
疯狂缠斗,硬顶住...
最后希特勒却意气用事地开始轰炸伦敦,愚蠢地给与了英方喘息的余地:当战火的蹂躏从军事设施移至首都,英国军民并未放弃希望,反利用此机会重整空中战力,逐步扭转战局,最后终于获得胜利。
凡是看起来像是故事的胜利
那大概率,这就是个故事
这番论述十分激励人心,也难怪会成为现在的主流意见,但真实的历史恐怕不是如此单纯。
意外的攻击和蓄意的报复
根据主流见解,伦敦大轰炸的导火索常被归咎于1940年8月24日的一场意外。
此时英伦空战开打近两个月,德军仍以皇家战斗机军团及军工设施为主要目标。但一架德国轰炸机貌似在空袭伦敦港的途中偏离航道,误飞至市区上空,其机长便索性将炸弹丢入伦敦市中心,炸死9位市民。
位于伦敦南部的德国轰炸机
在此之前,德军并非没有攻击过伦敦,只是投弹点皆瞄准市内的军事或工业目标,未曾直击平民区。若真要杀害寻常百姓,那么死者不可能只有区区9人。邱吉尔却找到了好机会大做文章,于次日夜晚以40架轰炸机空袭柏林。
打算让德国人也尝一尝被炸的滋味
此举激怒了希特勒,誓言要将每颗落在柏林的炸弹以一化百,丢回伦敦。
气死偶咧
于是9月7日起,伦敦大轰炸正式展开,德军对整个首都圈发动大规模的无差别轰炸,一面打击敌方空军和军工业,一面尽量扩大平民死伤,促使英国人厌战求和。往后57天内,伦敦共有56天都遭受空袭,其中又属9月15日最为严重,光这天德军便出动500架轰炸机及620架护航战斗机。
满目苍夷的伦敦市
然而伦敦市民的苦难,则远不只这惊恐的57天,因为轰炸行动足足持续了8个月零5天之久。
直到1941年5月11日,希特勒开始准备入侵苏联,才将空军主力调离英国战区。这8个月内德军共投下4万1千多吨炸药,造成4万多人丧生,10万多人负伤,各类遭摧毁的物资、建筑更是难计其数。
元首下令把伦敦炸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即便遭受如此破坏,英国人也全然不愿屈服。他们把航空相关的工厂从首都周边转移至全国各处,不断增加战斗机的产量,在天空中与敌人打起消耗战。
经过大规模空袭后
工作人员开始在碎片中工作
但事实上,早在1940年10月初,也就是大轰炸开始后仅一个月,曾耀武扬威的德国空军即已暴露疲态,逐渐放弃日间轰炸,改于夜晚出击为主,以求降低轰炸机的被击坠率。
英国飞机被击落
飞行员还能被百姓救起来
德国飞行员则只能当战俘
掉一架飞机就少一个飞行员
夜间空袭代表两件事:其一是德军已放弃藉由空战来歼灭英国的战斗机群,因为当年的战机仍无法在黑暗中缠斗。其二,夜袭也意味着必须放弃轰炸精准度,飞行员只能依据仪表大致飞至伦敦上空,地面上又因灯火管制而漆黑一片,命中特定军事设施的可能性微乎极微,绝大多数的炸弹便都扔进市民的住家。
反制夜间空袭的盟军夜战士N1671
换言之,此时德军的作战目的已本末倒置,首要任务变成专门杀害平民的恐怖轰炸(terror bombing),本来要击溃皇家空军、夺取制空权的计划,反而沦为次要,登陆英国南部的作战更是已经无限期延后。
浅浅的海峡
永远过不去
这样前后不一的战略,对英军来说实乃好消息。
虽然夜空中的敌机更难发现,但也给了军方组织防御的时间。英方逐步引进更精密的雷达、更强力的探照灯、更大口径的高射炮以及更加适合夜战的拦截机,终于慢慢展现成效,让纳粹轰炸机的损失又渐回升。
英军布置的3.7英寸的高射炮
当8个多月的伦敦轰炸结束时,德方原本的数量优势已不明显,战机阵容慢慢被致力增产的英军追上。后来美国参战,英美联合空军的战力更是大幅超越德国,便轮到德国民众遭受无情轰炸。
不知道去过多少次柏林
扔过多少颗炸弹了
届时德国多数主要城市都被夷为平地,甚至包括一些德意志民族文化遗产,所受伤害比伦敦大上数倍。
到底是谁能力不足?
事情到这里就很明显了,希特勒对英国的空中战略始终都是错的。他倘若不拘泥于轰炸伦敦市民,而是坚持攻击军工目标,那么德国空军或许还能维持其强势,改写历史。
但这也只是毫无根据的纸上谈兵的又一体现。德国空军自一开始就无太大胜算,即使在伦敦大轰炸开始之前,当德军仍在猛攻机场、工厂时,皇家空军也未尝陷入绝境,一直都有足够实力反击。
这是因为德国在30年代建立空军时,其假想敌皆为波兰、法国等邻国,开战时预计以陆战为主,故此二战德国的空军只是支“战术”空军,主要功能是与陆军协同作战。在此前提下,德军轰炸机通常部署在离前线不远处,不需太长的续航距离,载弹量也不需太大,重点是要能迅速整备起飞,根据前线战情随时支援陆上友军。
德军轰炸机群
轰炸能力好像很有威慑力
只是续航能力非常不灵
而在英伦空战初期抢夺制空权时,德军所进行的却是“战略”轰炸,需要长程深入敌国领空,破坏其大后方的重要设施,从长远角度削弱敌国的军事能力。这需要大量高航程、高载弹量的轰炸机,而戈林的小伙子们却没有这种机体。
其实在轰炸伦敦之前,希特勒已发现德军轰炸军工设施的成果不佳。他在训斥部属时,曾说许多被列为目标的工厂或机场都没被炸弹击中,且就算命中也不能有效地影响这些设施的营运。
此外,英国南部亦已接近德军战斗机的航程极限,抵达后只可活动十几分钟左右即需返航。如果仅是为轰炸机护航,那还尚可胜任,但若还要与英国战机周旋缠斗,就很容易误耗过多燃料。
飞着飞着就要自己返航了
根本不想打
从机型细节上看,德国的主力战机梅塞施密特系列始终没有解决油箱活塞的问题,每到爬升俯冲的时候就会堵塞进油口,导致失速,无法与皇家空军争夺制高点。
飞行员的耗损也是一个大问题。德军虽拥有更多军机,但一个老练的机师是比机体更而贵重的资产。在英伦空战中,英国驾驶员如跳伞逃生,次日即可配得新机再战,但德国机师跳伞的话就势必会被地上英军俘虏。战事一旦陷入拉锯,德军飞行员素质会以更快速度恶化,战绩自然越来越差。
轻松愉快地对付对手
还能开个派对啥的
德国在英伦空战的初期没有能够完全消灭皇家空军的有生力量,这才被迫转入无差别轰炸,也许有它的无奈。但执拗地继续轰炸了7个月而不见效,这点就是决策者的无能之处了。
这或许与希特勒自身经历有关,毕竟纳粹党就是靠着挑拨人民情绪而崛起的,掌权后也非常关注民意的操控,对民众的恐惧深有了解,也形成了营造恐怖氛围而有利于己的路径依赖。最终没有成功,只能说他低估了老对手的韧性。
防空洞里还有娱乐生活
甚至还有打毛衣的老太太
稳
但有件事请却很讽刺,那就是饱受空袭的英国似乎也并未体会到恐怖轰炸的无能,反而成为其信徒。后来战局逆转,换德国屈居下风时,英美联军也对德国百姓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无差别轰炸,然其结果亦和伦敦那时一样,并未促使德国投降,反而刺激其人民全力抵抗,不过这又是另一段历史了。
权力尤在,人已走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