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60年,她最终选择葬在纽约而不回故土,原因让人泪目!(组图)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根”就是指家乡故土,“乡愁”,是每一位华人灵魂深处自带的文化密码。
游子无论漂泊何方,总要千方百计回到自己的故乡。但有这么一位老人,踩着一双四寸半的小脚,为了家人漂流、离合,最终却选择了不“回家”。
她就是刘墉的妈妈,刘轩的奶奶。
美籍华人作家刘墉的母亲
当著名作家刘墉的儿子,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融广告狂人、音乐制作人、DJ教父于一体的刘轩,出现在《世界听我说》的舞台上,无论是刘轩自己,还是他的家庭,都有太多值得讲述。
但刘轩,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刘奶奶为故事主角。
奶奶并不是刘墉的亲生母亲。刘墉两岁时,被过继给刘家。从此之后,这一对特殊的母子,缘分就再也没有割断过。
刘奶奶出生在上个世纪初的北京通州,因为丈夫来到台湾,刘奶奶一路跟随。幸福是那么稍纵即逝,
“华人讲述者”刘轩 主办方供图
现实的生活总是残酷。刘墉九岁那年,养父病逝,家里支柱倒了,裹小脚、身高不足一米五的刘奶奶撑起了一片天;
十三岁,刘墉家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家中房子、财产付之一炬,唯留几根焦黑的柱子。刘奶奶带着刘墉,在那个废墟上面搭了一个茅草房。
每逢下雨,屋中就到处漏水。为了让儿子晚上能休息好,她就将家中仅有的两件雨衣盖在儿子身上,自己默默守在旁边,每隔一阵,掀起雨衣让积攒的雨水流下来。
高中时期,刘墉又意外感染肺病休学,刘奶奶一直悉心照料……
在刘墉的幼年、少年、青年、中年,无论遇到任何艰难的时刻,刘奶奶始终默默地承受着各种压力,用她矮小的身躯为挚爱的亲人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量。
1978年 刘轩与奶奶
刘墉十二岁的时候,他的亲兄弟来找他,想要让他认祖归宗。
当时,刘轩奶奶和刘墉孤儿寡母,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面对选择,刘奶奶把自由选择权交给刘墉自己。她告诉他:“你乐意留下来你留,你乐意走你走。”一面是血缘亲情,一面是抚养恩情,刘墉没有过多犹豫地选择了留下,继续陪伴在母亲身边。
一如这么多年,面对生活的艰辛、面对命运的各种打击,母亲也从未放开他的手。
在细水长流的日常里,在相依为命的点点滴滴中,在无数次挫折磨难面前,亲情开始发芽、长大。
更重要的是,亲情的伟大,在于不计较得失回报,
不用过往岁月、抚养恩情绑架。也唯有如此,亲情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刘奶奶不仅抚养刘墉长大,还照顾着刘轩的成长。
在刘轩刚刚出生时,刘墉和妻子还在中学教书无法照顾小孩,刘奶奶又是一句:“没事,有我呢!”自此,她一手抱孙子、一手在厨房炒菜,成为夕阳下刘家熟悉又温馨的画面。
刘奶奶七十岁时,刘墉因工作关系,要去美国。
在送行的机场,她没有哭,反而宽慰儿子说:“好好去,家里有我,别担心。”她没有食言。
两年后,刘奶奶迈着四寸小脚,带着儿媳、孙子,追随儿子的脚步,漂洋过海到了美国。
从台湾到美国,刘奶奶一路迈着她那双四寸小脚,缓慢地却也是步伐坚定地,追随着亲人,因为家才是生命前进的永恒方向。
刘轩脑海里一直清晰地记得和奶奶在一起的很多画面:
刚去美国不适应想回台湾时,如何和奶奶抱头痛哭;
自己长大独自要去大学求学时,奶奶如何舍不得他,“孙儿,不要忘记奶奶。”
刘轩长大了,刘奶奶也老了,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因为突发脑溢血,奶奶老年痴呆加重,先是记得不事情,后来连孙子都认不得了。
刘轩祈求着奇迹的发生,希望奶奶能够好起来。然而,直到生命的终结,奶奶都只认得医院里的那些护士们。
语言没有表达的,刘奶奶早就用行动证明了。她这一辈子,经历大小战争,从北京逃到重庆,中年再漂到台湾,老年又再一次随着儿子漂洋过海到了美国。
曾经,刘墉陪她回过内地,寻访她魂牵梦萦的出生地——北京通州;也带她回过台湾,拜祭她早逝的丈夫。
乱世中,困苦时,别说“血浓于水”,多少骨肉离散,亲人离间,可刘奶奶和刘墉这一对彼此并无血缘关系的母子,以及后来的祖孙三代,却做到了不离不弃,患难与共。
他们的缘分,也许始于未知命运的偶然牵连,但真正能让这份超越血缘的亲情生根开花的,还是彼此的爱,毫无保留,全情敞开和真心相待。
都说落叶要归根,这个“根”在刘奶奶心中,是经历过漫长岁月浇灌的陪伴。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刘轩会选择带着自己奶奶的故事,来到《世界听我说》,要将它讲给全球华人听。
为了爱,我们甘愿四海漂泊,也是因为爱,我们又会落地生根,然后让它延伸下去,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延伸到后来的人……
在弥留之际,刘奶奶有了难得的清醒,她说:“还是纽约吧。
葬在台湾,每次想要看你们,还得坐飞机,太远了!这样就帮我在家附近找一个地方,找一个你们可以常来看我,我也可以常回家看你们的地方。”也许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她还在为儿孙们的便利着想。
刘奶奶人生最后的愿望,就葬在美国,这个离故土最远却是离亲人最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