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买不起新iPhone?揭苹果手机在华业务下滑的真相(组图)
苹果公司一年一度的新产品发布会曾被中国网民亲切唤作“苹果春晚”,不过,这届苹果春晚也走上了央视春晚的老路——这几部史上最昂贵的iPhone得到的是中国民众史上最冰冷的回应。在社交媒体上,少有人为新iPhone喝彩,反之,大部分网民都认为自己“买不起”了。
发布会之后,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余承东在新浪微博宣布“华为稳了”,意在为一个月之后华为新产品发布会造势。华为官媒也在推特上发了一段视频并表示:“谢谢你保持不变,10月16日伦敦见。”疑似讽刺苹果公司创新不足。
从这两个公关策略可以看出,华为对中国消费者的痛点了如指掌。他们并不太关心新iPhone的功能,但对其价格却抱有期望——大家都知道,苹果公司的创新也许会让人失望,但在价格上永远不会。新iPhone的售价终于突破万元人民币,有评论戏称“这次割一个肾是不够了”。而所谓廉价版iPhone,其最低售价也高于市面上在售的中国国产旗舰手机,在“消费降级”已成中国社会主流认知的今天,中国人对苹果说声“爱你”越来越不容易了。
今年8月4日,苹果公司市值终于突破一万亿美元,成为美股首只市值万亿的美国公司,这一刻被载入历史。但与此同时,苹果在大中华区的业绩连续6个季度下滑。在所谓“消费降级”的声音下,新iPhone过于高昂的定价策略能否激起用户换机的勇气还有待观察。
苹果手机在中国大陆的对手不止华为一家,中兴、小米、OPPO和Vivo以及一些小众品牌比如锤子、魅族和一加等等都有各自的消费用户,但从市场份额看,它们依然不是苹果的对手——虽然苹果手机不如从前好卖了,但它的出货量依然位列世界第一。当然,也有人预测指,华为的出货量会在今年内超过苹果。只是,如果细究数据,你会发现华为在每部手机上赚的利润远不如苹果的多。
以量取胜,成绩看似耀眼,但科技实力从来都是“贵精不贵多”。中国国产手机在大面积占有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因为过于看重出货量而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性价比是中国国产手机的一个重要标签,也是其软肋,更让iPhone有机可乘——毕竟在中国大陆,这颗苹果仍然是有身份和有品位象征。
当一个iPhone用户转而投向中国国产手机时,让他最不适的也许不是功能上两者有所差异,而是在心态上有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这也不难解释,消费降级为何让中国中产阶级如此焦虑。
其实,从现阶段看,消费降级对中国中产阶级的冲击并不明显,让大部分人难过的顶多是“面子”这关罢了。实际上,消费降级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去“拼多多”。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度过了对欧美大牌盲目追捧的原始阶段之后,在经济压力之下回归质朴的生活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中国人需要升级的,不是消费,而是消费观。“降级”是在经济低迷时期,对自己资产配置做出的一系列改变,是相对理性的抉择,与智商和财商有关,并不应该被简单归结为面子问题,而“降级不降质”更应该是一个值得鼓励的行为。
在经济向好的年景,个人的预期收入和风险承受能力都相对较强,资产配置应该相对积极进取一些,可以更多向股市和楼市等高风险高回报领域倾斜,而这些风险资产在经济繁荣时通常也都有不错的回报,人们的消费力自然坚挺。但在经济下行周期,个人的预期收入和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风险资产的回报率下降,资产配置也应该以保守防御为主,减少高风险资产的配置,“稳住”才是最重要的事,消费当然可以降降级。
上世纪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破灭之后,日本进入失去的十年,当年很多破产的日本人不得不弃房、离婚、流浪甚至自杀,对于习惯了高增长的中国人而言,很有必要重温当年日本的教训以警醒自己。
当然,中国有句老话,由奢入俭难。中国人对消费降级的焦虑在于,他们没办法在低端价位买到“体面”的商品。如果仔细研究中国的消费市场,能够发现其结构或许就是这么两极分化,奢侈品消费和低端消费分别占了以金额和人数规模计的绝对大头,呼应着社会结构“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态,中产阶级消费彷徨其中,既心疼比拼奢侈品,又耻于使用“拼多多”。
消费降级对个人来说,可能是个心态问题,但对于大局而言,它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消费乃至制造模式的刚刚开始。显然,在奢侈消费和低端消费之间,存在着巨大市场,而这类消费被经济学家称为“均质消费”。过去几年,中国制造的中国国产手机之所以大卖,是因为比起“奢侈品”iPhone和“老人机”,这些外形和功能上无限接近iPhone的产品,售价仅为苹果手机的一半。
中国国产手机在市场占有率上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制造有着广阔的出路。中国需要更多的均质化产品,通过标准的工业化生产,为普通大众提供基本合格的工业化产品,创造阶级和谐的内在机制。
回望欧美工业革命历史,你会发现,均质化几乎是所有先进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维持阶级稳定的法宝。比如,美国和纳粹德国在20世纪初先后生产的T型车和甲壳虫,则在更复杂、昂贵的工业领域实现了均质化,大大降低了传统汽车的成本和价格,使汽车也第一次成为进入工人阶级的耐用消费品,不再是原本属于资产阶级的奢侈品,对当时美国和纳粹德国的阶级冲突都有着莫大的缓和作用。
均质化能够让消费者无论来自哪个阶级的,都可能以近乎市场上最低的价格和不错的质量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维持基本的体面。均质化产品的缺乏,也是中国中产阶级消费的贫乏,升也困难,降亦困难。究其根本,不是对手太强,而是中国制造能提供的选择还不够多,另外,人们的消费观念还需要时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