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命案背后的思量 资本垄断的“官僚主义”(图)
近日,发生的一起滴滴顺风司机奸杀事件,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也看到网约车滴滴平台所表现出的“官僚主义”作派。案发前滴滴平台对于漏洞和举报信息的敷衍了事,事后的拖延塞责,在人命关天的问题上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在中国的一些话语体系中,官僚主义是中国政府体制的“专利”,源于权利的集中和监督的缺失。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私营企业,则要更加高效的追随市场需求来做出调整。
滴滴平台三个月发生两起的恶性奸杀事件,之前滴滴强调过要整改,保护用户的安全。但是此番的案件,充分表明其整改并没有落实到位。并且在整个案件发生的过程中,滴滴首先推诿给客服问题,案发时不提供嫌犯信息给警察,事发后连发声明表歉意。
频发监管漏洞,却迟迟不付诸整改行动。从客服人员到平台整体,一再表露出推脱、敷衍、不作为的官僚主义作派。
从2012年底滴滴平台推出打车业务以来,经过多轮融资,合并快的,收购优步,接入人人二手车、共享单车等。目前,其APP涵盖的业务有“关爱出行、快车、专车、豪华车、单车、出租车、顺风车、代驾、公交、自驾租车、二手车”共11门类,做到了对出行领域全垄断的“闭环”。除此之外,滴滴还在酝酿汽车保养、共享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项目,满满的是“扩张”的野心。
这样的扩张积极性,使滴滴出行已经放松了对自身企业漏洞的审查和管理,甚至可以说已经丧失对企业安全问题的把控意识。最近还有想要在上市的计划,但是恐怕会受到一定阻力。
虽然滴滴顺风车业务已经在中国下线,但显然,此前这一跑偏的业务板块游走在法律空白的灰色地带,平台没有尽到应有的监督和管理职责,三个月时间发生两次恶性刑事案件,说明这一业务模式和产品逻辑存在重大安全缺陷和法律风险,全面下线是目前必须做的。
对于网约车安全不能单由滴滴自查自纠,中国监管职能部门的责任也是不可缺失的。像这样的互联网平台类企业乱象丛生的背后,普遍是缺乏前瞻性的调控和与时俱进的法律约束。 资本是一只无形的手,既推动企业积极运作,促进市场经济的活跃,同时垄断资本造成企业的不作为。滴滴平台也正是源于资本不择手段扩张的“积极有为”,有选择性的“不作为”。
滴滴案件的发生,对中国政府有着警示作用。不能让私营企业也变成“官僚主义”的发源地,对于垄断资本的私营企业,中国政府要给予适当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避免因为资本过剩而导致私营企业的“狂妄自大”,同时也防止私营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略安全和道德所带来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