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中学生性爱观:女生比男生更能接受婚前性行为(图)
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了一项有关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中学生有关性健康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中学生中有26.3%的人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初恋。初中生中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为10.6%,高中生中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为42.3%。这表明,高中生恋爱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此外,当代青少年对异性交往的观念越来越开放。据调查显示,认为性是“快乐”和“美好”的青少年比例是58.0%和58.2%,而不认同的比例为5.1%和5.5%;有64.3%的青少年认为性是一种“责任”,不认同的比例为6.9%。
有人认为,北上广中学生普遍对“性”持以开放的态度,该现象并不值得(图源:VCG)
如何与青少年谈性,成了近年来中国教育界争议颇多的话题(图源:VCG)
虽然持传统性观念的青少年仍然占据主导,但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度明显提升,同时呈现显著性别差异。
调查显示,与1999年和2004年相比,男生对“婚前应守贞洁”的认同度分别下降了5.7%和0.4%,女生的认同度则分别下降了10.3%和9.3%。
调查团队认为,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社会观念日益开放,青少年开始用较为开放的态度对待性,同时也应看到,传统的性价值和性道德的影响对女性的要求更高,而这种观念依然影响着现代的女生。
报告也显示,网络和朋辈是目前中国青少年获取性知识主要渠道,同时仍有不少家长不愿正面回应孩子的性困惑。在青少年性观念日趋开放的背景下,性知识获取不规范、系统化性教育不足等问题需引起各方重视。
专家建议,中国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充实和健全主流渠道的青春期性教育,通过学校课程,社会科普、医学咨询、家庭同伴交流等方式,引导青少年通过正规途径学习获得科学的性知识;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等多元传播渠道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过滤网,帮助青少年远离“伪假”信息,获得正确、健康的性知识。
性观念保守的华人世界,牵涉人权、性行为健康、责任、价值观、人际关系、性取向等诸多方面的性教育,该如何进行?
早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性教育课本《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惹争议。该课本以写实的风格向小学生展示了例如男女生殖器外观、性交以及怀孕与生产的过程。不过,较为保守的家长认为课本尺度太大,不应该出现在小学生的课堂里。也有评论者发表文章附和了家长们的担忧,认为这套教材的问题是“太把性教育当回事了”,认为性教育应该是“实践”,而不是“理论”。“理论”讲得太多,有时候就“诲淫诲盗”了。
课本在争议中“被和谐”。有学者表示可惜,“在创新的变革面前,向大众的保守情绪妥协,历来是最稳妥不会犯错误的选择。成年人畅游在性的世界里,享受性教育带来的幸福,早就忘掉了在历史上,因为性教育的缺乏,因为对于性的禁忌和羞耻感,成年人的世界充斥过多少笑话”。
年轻人的性观念日渐开放,但性教育还是没跟上。中国一些高校更是与时代巨轮前进的方向背道而驰。2017年12月,河南郑州经贸学院发布一条新规,“严打”校内谈恋爱,一男一女单独出行即被视为情侣,手牵手也会被为视为谈恋爱,而且校内监控全覆盖,被抓拍到,两人会同时受到处罚。
谈恋爱都要冒着被举报的危险,那么可想而知的是,“婚前性行为”无疑就是“弥天大罪”。
显然,这是中国大陆一个颇为新鲜的奇观: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人们对性的态度越趋开放,但在一些经济稍微落后的二三线城市里,性依然是不可言说之禁忌。但即便北上广的青少年不再把性看作禁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父母依然谈性色变——上述那本“被和谐”的性早教课本就是一个例子。
有人说,性教育的关键在于家庭。无论学校怎样用这些知识和观念来教育孩子,也无论有多么优秀的性教育课程和教材,回到家里,如果父母对科学性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充满性偏见和性迷信,或者持有狭隘、退缩的性观念,那么学校的性教育对孩子的积极影响也只能微乎其微。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社会最需要接受性教育的恐怕是父母,而不仅仅是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