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去台湾太心酸?大陆配偶正在“挣脱枷锁”(组图)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原籍大陆(包括其他新住民)的配偶来台后,由于结婚的对象多半都是台湾社会经济地位较为低落的家庭,使新住民配偶多被视为弱势群体,在媒体面前曝光时,也多是诉苦式的控诉遭到各种不公平待遇为主,以获得社会同情。然而,身为陆配的中华两岸一家亲交流协会理事长湛秀英认为,长期的自怨自艾、诉诸悲情无法使陆配群体有所提升,应改变思维、走出新的道路。
2017年10月,由两岸婚姻当事人自行筹办的首届“在台陆配议题研讨会”在台湾高雄登场。会议集中探讨新时代陆配群体构性的改变,已呈现“三高”优势(高学历、高社经地位、高资讯);以及放宽学历认证以增进陆配的求职条件。2018年6月30日,举办第二届两岸婚姻议题学术研讨会,会议以“新时代、新愿景、新发展”为主题,着重于在台两岸婚姻政策及权益保障、两岸婚姻二代未来之发展、居住大陆之两岸婚姻、两岸婚姻扶持政策,以及两岸婚姻在台参政环境等五大议题。
台湾政治大学硕士生冯宁默指出,由于当今两岸政治对立气氛依旧,即使截至2018年4月底,两岸婚姻人数达35.5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1.54%),其中取得定居的人数已有13.9万人之多,但受台湾政府采取从严认定大陆学历影响,许多陆配即使在大陆取得大学以上学历、在台却无法被承认,“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也不对未领有台湾身份证的陆配开放,不仅影响其职业生涯的选择与发展,更是在台湾少子化、劳动力逐渐短缺时所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也由于现行政策方面的限制,更加强化、固化了陆配在台处于低社经地位的状况。
身为陆配第二代的李彦霖、罗堇荷和叶育诚,也在会上分享了自身的成长背景。罗堇荷为高雄市新移民社会发展协会理事长徐莉之女,她从小随母亲频繁往返台湾与上海之间,即使至今仍在台湾生活、接受教育,但对中国大陆的生活条件与环境也是相当熟悉。也由于自己特别的出身优势,特别乐于向朋友同学们分享大陆发展的现况。她更身体力行,除了推荐同学参加两岸各种寒暑假交流活动,现就读南台科技大学观光休闲学系一年级,也要利用暑假期间申请至南京进行观光导游实习。
针对生活在大陆的台籍配偶境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罗鼎钧表示,与大陆籍妻子登记结婚时,曾因辽宁省涉外婚姻登记的信息不公开,导致登记领结婚证当天才发现地点应该是在妻子的户籍地——锦州市,而非在省会沈阳市,因信息不公开造成的舟车劳顿,令他与家人们记忆犹新。另外,大陆的涉台系统包括政府的台办,民主党派的民革、台盟,社会团体的的台联等众多单位,政出多门且公开信息的渠道相当有限,通常要靠自己的人脉关系才能获得推荐参与活动。罗鼎钧呼吁,大陆应推进公开各涉台系统的联系渠道,才能使当地涉台政策法规的服务更加到位。
台湾政大东亚所硕士、多维新闻记者许陈品则是对首次有陆配投入选举的现象发表文章。2018年11月底,为台湾地区四年一度的九合一地方选举,许陈品观察到,目前已有国民党提名的史雪燕、中华妇女党推出的陈习珍,分别投入南投县第一选区议员(南投市、名间乡选区)和台中市第八选区议员(北屯区)的选战。不过女性陆配投入选举也遇到相当多困难,例如家人是否支持,经济上有无后顾之忧,加以台湾社会从过去的“反共”,到现在的“仇中”、“恐中”意识形态作祟,无法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大陆和陆配群体,皆成为陆配参政、参选的障碍。许陈品也指出,大陆正大力推动“融合发展”的对台政策,台湾社会也更应加包容、接纳新住民群体,增加他们对台湾的认同感与社会参与感,使包括陆配在内的新住民快速、顺利融入台湾社会。
作为国民党籍县议员参选人的史雪燕也在研讨会现场现身说法,也提及决定参选的初衷。她称自己虽创设“台湾外籍配偶福利发展协会”,也服务了许多台湾民众,但始终还只是具有推动社会福利政策性质的民间社团而已。要对公共政策制定更有影响力,例如广设公共托育以减轻家务劳动负担,就需要亲自进入议会成为代议士提出法案,正好自己于2017年获得被选举权,便毅然决然投入2018年的地方选举。 研讨会的最后,由高雄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韩必霁总结指出,研讨会除了回顾过去,还要展望未来。她建议,在大会主题“新时代、新愿景、新发展”的“三新”上,还可以加入“新教育”,陆配及其子女与时俱进、共同学习成长,共创历史新时代。屏东大学教育行政研究所所长李铭义教授补充建议,两岸婚姻研讨会已迈向第二年,可将过去两年来的研讨成果汇整,呈送台湾陆委会、移民署及各县市政府社会局作为正式政策建言,让这股坚强的力量继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