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频频送助攻 北京或借机输出“上海精神”(图)
北京时间5月28日,中国外交部举行媒体吹风会,称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将于6月9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
这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的第十八次峰会,也是上合扩员后的首次峰会,同时还是继博鳌论坛后,今年中国第二次重要的“主场外交”,其意义非同一般。 有分析认为,随着上合组织开放扩员,在接收印度、巴基斯坦为会员国后,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合作组织,范围亦扩及整个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经济以及安全合作的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据中国官媒报道,在上合青岛峰会倒计时开启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习近平以国家主席身份三次参与上合有关的集体会见,并且发表一篇贺信,显示北京的重视程度。 而习的三次集体会见分别涉及外交、国防、公安,贺信涉及司法,又凸显出上合组织的安全合作底色。
但在加强安全协作,共同打击“三股势力”外,上合组织的意义正在不断延展,在北京的规划中,这个超大体量的国家间组织将是践行其国际发展理念的最佳平台。
在中国官方的宣传中,“上海精神”被视为上合组织的“灵魂”。“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二十个字使上海组织成员国在17年来形成文化共存、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的思维体系,特别是在单边主义、零和思维愈演愈烈的当下,其背后的东方智慧正在体现独特价值。
如果说在上合草创的二十一世纪初,所谓“上海精神”只起到了粘合成员的作用,影响有限。那么在今天,也许正迎来向全球输出的最佳时期。 不难看出,十几年前的“上海精神”,与近年来中国不断宣讲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一脉相承的,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共建政后不久,旨在打开国际局面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种不相互干涉而相互合作的国际交往宗旨,随着中国近几年于外交层面的主动作为,正在成为中国式“国际观”的代名词。
相较于特朗普上台后,美国采取的保守、收缩、孤立姿态,北京的自信与开放显然正在赢得国际社会更大的信任。 此前如在达沃斯论坛等场合,中国已经成功树立新的国际旗手形象,这使得后续推进“中国方案”少去很多疑惧。
分析人士认为,安全、经济和人文将会成为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的三大支柱,在美国的战略重点发生转向,越来越表现出战略疑虑、战略焦虑乃至战略过虑时,由其引领的国际格局就会逐渐出现松动,寻找新的稳定支撑。 当华盛顿用一个个地缘杠杆撬动国际矛盾,试图将之转化为战略竞争的力量之时,这对中国形成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造就了难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