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女到电视女王:方逸华,TVB最后一位传奇大女主(组图)
这几天最令人震惊且难过的新闻之一,莫过于TVB董事、邵逸夫爵士遗孀方逸华女士——
也就是七八十年代港人心中那个以“恶口恶面”、“悭钱”着称的“方小姐”,因病在香港与世长辞。
有网友说:六叔与TVB最后一点实实在在的联系断了。
我也觉得,邵六叔与方小姐的先后离世,对香港影视圈而言,一个时代就此落幕了。
而方小姐的传奇故事与功过是非,也比师太笔下的“喜宝”,更能表现出一代港女的独特价值观。
船来自高能E蓓子00:0003:37
“事头婆”唔易做:
她权倾一世,亦背足骂名
如果七八十年代香港娱乐圈要票选“四大恶人”,方逸华一定能排进前两名。
抓到一只青涩的金城武
毕竟,当年报纸娱乐版里,但凡出现邵氏艺人,十有八九都在“控诉”方小姐:
打星傅声拍片要吊威亚,传方逸华为省钱买入“二手威亚”,致使傅声从三十多呎高处跌下,脚严重摔伤……
对此,方逸华本人是否认的。
傅声后来因车祸丧生,五年之后,妻子甄妮利用冷冻精子替亡夫生下女儿
影后萧芳芳被嘉禾挖走,给的理由也是:“方姐太忙,没空与自己联络。”
邵氏连续错失李小龙和许冠文,令对手嘉禾公司白捡两员猛将——很多人认为是方逸华对片酬斤斤计较所致。
方逸华与李小龙
许冠文在邵氏出演过《大军阀》等热片,但一直不受重用,遂带领弟弟许冠英、许冠杰一起过档嘉禾
甚至连邵逸夫与邹文怀的宾主失和、对手嘉禾公司的诞生,也归到了方逸华的头上。
看图猜电影 X1 (嘉禾公司的着名系列哦)
业界有这样的传言:“邵氏”若无方逸华,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嘉禾”。
这一节我已经详细写过,具体可戳→邵氏春秋(一):宠妃干政、重臣出走、对手坠机,这一切都发生在TVB诞生前夜
当年小邹(邹文怀)、小何(何冠昌)都是邵氏公司重臣,因不满“宠妃干政”,于是出走创办嘉禾
然而,方小姐入邵氏,真的只出于“宠妃”这层关系吗?
对于“宁波铁算盘”邵老六而言,显然不是。
1969年的一天,邵老六去跑马,出名节俭的他每次只买十元、二十元,结果他看到一位道友捧着一打钞票去下注,一场马能买过万元。
看图猜电影 X2(香港人对彩票和马经的热爱也是不分阶级的)
“为什么这人这么有钱?”旁人告诉他,这位老友在邵氏公司当制片,钱银充足油水多。
小小的制片就贪污至此,有实权的高层得有多腐化——
于是,方小姐入邵氏,成了六叔打乱固有格局、分权及减少成本的一步棋。
历史证明,在成本cutting方面,方逸华做得很到位。
她是出了名的“cutting manager”和“数字小姐”。
——李翰祥拍片,要用十个小孩吹肥皂泡,每人需要一支竹筒,单子交上去之后,被方小姐cut掉一半。
——有导演拍戏,说用了100个茄哩啡(临时演员):他最好有镜头凑齐100个,因为方小姐会去一帧帧数够不够。
——当时清水湾卖生煎包,两毫一个,尖沙嘴卖一元一个,她发觉道具生煎包买贵了,于是追查到底。
她还取消了邵氏一直以来“新年发5000元红包”的传统,“悭钱”态度无论上下,一视同仁。
邵逸夫同兄长曾经“易子而教”,兄长的儿子在香港跟邵逸夫学习,邵逸夫的儿子去马来西亚跟伯父学习。当时这名“皇亲国戚”不时失踪,于是方逸华拒绝发薪水,结果令邵逸夫与兄长反目。
与老六反目的应该是老二邵邨人(左一)
这样的“悭吝”,致使方小姐成为所有邵氏员工不满的出口。
邹文怀何冠昌的出走假以此名,更有无数艺人投书报社大骂方小姐,传媒亦将她“恶口恶面”的孤寒事头婆(老板娘)形象写到尽——
她自己对这方面的澄清,仅有1981年的一篇采访而已。
她说很多东西也不是由她来决定,留在邵氏出于一种责任感,在没有合适人选接班之前,她不会轻易离开
其实不用说也知,“事头婆”也得看Boss脸色。
何况邵家家风一贯如此,邵氏当年在上海的天一公司就以吝啬出名,时传“不到穷途末路不进邵氏”。
所以一定程度上,悭家的方逸华算是六叔的“背锅侠”,不过历史向来如此,也不稀奇。
她的才能也不止“cutting”。
邵氏全盛之际,方逸华建议邵逸夫竞投无线电视经营权,获得成功,邵氏由此进入电视业;新世纪到来,方逸华又主张建设新的“邵氏影城”,富有远见。
黄霑撰文【方逸华的远见】:方小姐眼光看得远,早见先机,这宗大生意,她是做定了!
她还提议邵逸夫资助“小云雀”顾媚的弟弟顾嘉煇赴美进修音乐,顾嘉煇学成回国后,为邵氏及TVB多部经典作品写配乐,成为港乐历史上的一代名家。
《当年情》《上海滩》《世间始终你好》《两忘烟水里》……你所耳熟能详的歌大多出自这位大师。
这位“硬颈”了一辈子的事头婆,唯一的一次软弱是在爱将陈志云面前:
邵六叔离世之后,陈志云去探望方小姐,方小姐说:“阿Sir身后事有我去处理,我的身后事,怎么办呢?”
硬颈了一生,“孤寒”了一世,方小姐这唯一的一次软弱真是令人分外心疼。
《花月佳期》牵出的长情万缕:
“邵爵士是个与众不同的男人”
在入邵氏之前,方逸华的身份是歌女。
彼时的“歌女”同如今的“歌手”不一样,那时候女人出外抛头露面即视为“非良家”,何况歌女需在酒楼、妓院和后来的夜总会卖唱,所以自愿当歌女的大多家贫或眼盲。
歌后周璇幼年就被舅舅拐卖,10岁做歌女,一生飘零
方逸华也不例外。
1934年生于上海的她,母亲是上海夜总会红牌艺人方文露,小时候,她有个名字叫“李梦兰”,也随母姓叫“方梦华”。6岁时跟母亲来港之后,一家人在湾仔唐楼租住。
彼时湾仔住着一群文人,教了小姑娘方逸华一些文化知识,在那个生活清苦、读书无用的年代里,方逸华初中便辍了学,成天跟着外籍乐队学唱英文歌,
年幼就爱好唱歌的她极有天赋,1950年赴星马初试啼声便一鸣惊人。当年的黑胶唱片上如此描述“蒙娜.方”(Mona是方小姐英文名):
“人既出落得标致动人,歌也唱得甜润嘹亮,当年为一个旅行歌舞团所罗致,聘伊参加远赴印尼演唱,初试啼声便已一鸣惊人,是年冬月,她又应邀转道新加坡的歌坛主唱,因为她底歌声情感充沛,而又赋性温柔,深得人缘,历时三载,依然盛况不衰……”
她也是当时少数能用中英双语,并以老上海风格演唱的艺人。
60年代开始在香港演艺界活跃的聂安达(Anders Nelsson)称,方逸华离世象征着“以爵士风演绎老上海歌曲的时代,步向终结”。
1956年9月,方逸华被“银宝石”餐厅请到香港登台,后来在“丽池”、“都城”、“大华”等着名夜总会也享誉极隆,被誉为东方的“Patti Page”。
1970年大公报对方逸华的报道,乐评人把方逸华、沈良、潘迪华和江玲列为四大唱西曲的歌星
在邵逸夫爵士引荐下,当时的北角璇宫大戏院请来美国“摇摆之王”宾尼高文(Benny Goodman and His Band),方逸华任“客座歌手”,算是歌唱生涯中的无上殊荣。
好友潘迪华回忆说,Mona的英文歌在香港夜总会及戏院非常流行。两人都曾在璇宫戏院演唱,当时自己每首歌只有400港元报酬,而方逸华能取得1000港元。
左起:汪淑卫、方逸华、林黛、潘秀琼,50年代新秀
也曾多次参加电视演唱,“蒙娜之歌”家喻户晓。
她与邵六叔的纠缠始于17岁。
我在《邵氏春秋》中提过,邵逸夫毕业于上海的英文中学,英文极佳,听歌品味亦中西结合。
1952年,17岁的方逸华在新加坡邵氏旗下大世界游乐场的新生夜总会登台演唱,以一曲《花月佳期》俘获六叔的心。
演唱结束后,方逸华换上一套素雅的旗袍,专程向邵逸夫道谢。
两人来到一间环境清静的酒楼,边吃夜宵边聊天。自此一见,邵逸夫只要有时间就会到方逸华的夜总会捧场。她谈起童年在上海的种种趣事,以及在南洋演出的见闻,邵爵士听得很入神。
但这时,她对外的身份是邵爵士的“干女儿”。
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赴港入主邵氏公司,也向方逸华发出了邀请,方逸华开始正式在香港发展。
在邵逸夫资助下,她出过好几张唱片,《花月佳期》和《蓝与黑》等作品至今是黑胶唱片中的珍品,还拥有专属于自己的歌唱节目。
《花月佳期》这首歌后来成为电影《小云雀》插曲,方逸华的好友顾媚主演,方逸华有客串演出。
顾媚(左)是顾嘉煇的姐姐,曾遭蒋孝文狂追…
这里,萧若元回忆了一段邵爵士与方小姐的轶事:
60年代,方小姐已经快要30岁,邵逸夫于是公开称要“嫁女”,更有报纸新闻出悬赏帮Mona找老公,“到最后还是不行,找不到,邵逸夫就说,你跟我啦,我会照顾你一生一世。”
相识16年后,Mona正式与邵爵士走到一起。1969年,她决定终身不嫁,跟邵爵士一生一世。
于是,邵逸夫在1972年香港废除大清律例前夕,纳了方小姐为妾。
几十年来,方小姐与原配黄美珍相处融洽,亦不再生育;原配病逝10年之后,90岁高龄的邵爵士在拉斯维加斯正式娶她为妻,许诺给她一世幸福。
有意思的是,几十年来,两人从未同居。
直到婚后,他俩仍是各住各的,虽然寓所只有五分钟车程,但平日两人都忙于工作,周日方逸华才会到邵家,和邵逸夫一起吃午饭,逗留三小时后离开。
六叔临终,方小姐一直陪在身边。
六叔去世之后,她一度十分难过,但硬颈的她即刻平静下来,开始处理六叔的身后事。
出现在追悼会现场的她,强忍悲痛,平静、有条理地回复传媒的各种提问。
17岁相识,为他放弃演艺事业,放弃名分与生儿育女,将整个心脉与血肉揉进他的事业版图……有人曾问她这么付出值得吗?
她长吁一口气,说,“邵爵士是个与众不同的男人啊。”
从古到今,痴心女子往往没有好结果,戏里有执着一世的如花,戏外有苦恋老师不得、吞鸦片膏身亡的歌女“小明星”。
但好在邵爵士始终有情有义,方小姐赌上一生,也不至于所托非人。
我想,她最终还是快乐的吧。
E姐结语:
比起小情小调的亦舒女郎,我还是认为,方逸华和施南生这样的女人,更能代表上个世纪的香港女性。
坐镇邵氏与TVB前台的方逸华,就像《影城大亨》里刘嘉玲所扮演的雷梦华——霸气十足,将整个心脉揉进爱侣的事业中,温柔而又暴戾。
早期镇守新艺城、后一直支撑着徐克工作室的施南生亦是如此。
于香港影视业而言,她们是当之无愧的女王,因为资历,也因为霸气。
她们身上完美诠释了TVB剧职场女性的气场:身为女人,我不能输。
但同时,她们身上又有一种极为传统的爱情观念——奉献,甘愿,成全。
为什么呢?因为香港既是最早开埠看世界的窗口,亦是大清律例最晚废除的地方。
所以,生长于大时代的她们,既是影视帝国的大女主,亦成了不求名分的贤内助。
这种极端矛盾的双面性,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以及香港80年代之后的任何时代里,都不会再有。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方小姐的故事就此告一段落,活在上个世纪的传奇女性也将渐渐被遗忘。
人生嘛,就是这样,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