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3月29日 11.2°C-15.9°C
澳元 : 人民币=4.7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2018-06-29 来源: 孙平(可遇爸爸)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武志红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1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2

文:孙平(可遇爸爸)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可遇小宝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3

祖辈溺爱宝宝?——It’s ok

有一位读者在我的后台留言,她的情况大致如此,即她妈妈现在正住在她家里帮忙照顾宝宝,宝宝已经将近两岁了。

随着宝宝的成长,她体验到越来越多的和自己母亲在育婴方式上的冲突。

最突出的是外婆溺爱宝宝的问题,她总是取悦宝宝,过快地满足其需求;

而且有些时候还会与自己起冲突,说“连你都是我带的,现在不挺好的,现在我带你的孩子能有什么问题?”

如此种种,让她感到既不舒服又无力反驳.......

听到这里,南希笑着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故事:

“我认为祖辈是非常重要的育婴帮手,在中世纪的欧洲,祖父母们总是会参与到育婴当中来。

因为当时新生儿的父母几乎总是和祖父母们住在一个村子里面,因此每当忙不过来的时候,祖父母总是他们最重要的求助对象。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4

我觉得这位母亲不用太过担心,我认为:只要妈妈没有放弃孩子主要照顾者这个角色,只要她还在这个角色当中没有退场,就不用太担心外祖母的溺爱问题。

因为相比起来,孩子几乎总会更亲近自己的妈妈,总会更加信服于她,并且内心认同她的生活方式。

这源自于孩子和自己母亲某种先天的身心连接。

相比于其他人,母亲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天生的,优质的主要依恋对象。

在孩子三岁以前,父亲的重要性都很难和母亲相比。

所以,孩子通常只会在母亲身心完全退场的情况下,选择另一个主依恋对象,从而求得内心安全感(儿童期的主依恋对象,已经被证明是成年后心理安全感的最重要来源)。

因此只要母亲身心都还在孩子身上,就不用太担心自己会失去抚育孩子的主导权。因为孩子通常会优先认同她。

而且在所有的文化当中,祖辈都是溺爱孩子的。无论是美国、欧洲,我相信还是在中国,祖辈都倾向于宠溺孩子。

这没有问题。来自于祖辈的,适当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美好的体验。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5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6

就我自己而言,我是感到遗憾的。因为我的孩子降生后,没有任何祖辈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所以我当时带孩子没有帮手非常辛苦(南希有三个孩子)。

但是我雇了一位意大利老太太做我孩子的保姆。这位老太太比我大三十多岁,完全可以充当孩子们的老祖母角色。

而且你知道吗?她自己一共生养了十三个孩子!而且都被她照顾得很好,所以我认定她是一位很有母性的老太。

从一开始,我们就有矛盾。其中最让我不安的是,她老是给孩子吃曲奇饼干。每次我回家,都会看到孩子们坐在她身边吃曲奇。

’我的天哪,你知道曲奇糖分多高吗?’ 我有一次忍不住对她喊了起来,

’能不能不要再这样喂他们曲奇了?糖分太高了!从现在开始,孩子们每天只能吃一个曲奇,明白吗?’

老太太很快应承 了下来……

但是,后来我下班回家,发现孩子们的曲奇照吃不误!

老太看到我疑惑的眼神,总会嘟噜着说:你看,南希,孩子正在吃他们今天唯一的一个曲奇呢,只吃一个呢……

直到最近和我的孩子们谈起这件事,他们都还会怀着暖意地忆起Nanny每天给他们吃的“唯一一个”曲奇,虽然每天都有十来次“唯一”。

大家都在笑,这里没有什么痛苦。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7

我和我的先生当时不可能那么纵着他们,因此他们童年最重要的受宠体验来自于他们如奶奶一般的Nanny。”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3

另一种情况——It depends

“但也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祖辈想要获取孩子的主要照顾者的角色。

有时哪怕孩子妈妈或者爸爸想要在带孩子上面有所付出,祖辈仍然会有意无意地‘驱逐他们’,把几乎所有的养育工作担负下来。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在拉丁美洲的文化当中,很多女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被自己的母亲催着嫁人和生孩子,生下孩子后由母亲负责养育;

而她们自己呢,在步入中年以后,通常也会催促自己的女儿赶快结婚生育,因为她们作为外祖母也要来接管养孩子的工作。

如此育婴模式代代相传。

所以外祖母或者祖母代替母亲的现象并不少见——关键是孩子的母亲本人感觉怎样。

如果母亲对此感到ok,她也需要孩子祖辈的帮助,那么这当然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母亲对此感到不满意,那么她就一定要跟自己的母亲或者婆婆好好谈谈,对此她要展现出一个母亲的坚定和力量。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9

我个人在美国看到的情况是,祖辈会帮忙带孩子,但只要孩子的爸妈在世,祖辈们一般很少会成为主要照顾者。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通常都会避免“喧宾夺主”的情况发生,他们会襄助父母,但不会代替他们。

这似乎是一个文化符号。

这些老人辛苦了大半辈子,在跟他们聊天时,我发现他们大都想好好享受自己的退休时光,旅行、度假,做之前想做却没机会做的事情。

他们通常不会有那样的激情再去全职地带孩子。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自己的生活。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3

最需要重视的情况

“有一种情况需要尤其尤其小心,那就是完全的隔代抚养——也就是说父母退场,把孩子完全寄养在祖辈家。

包括父母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探望一次孩子的情况,这也是完全的隔代抚养。

在处理这种情况的时候,父母们要非常、非常谨慎。

因为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令他们无比疑惑却得不到解答的被抛弃感,严重的会导致一辈子萦绕不去的分离焦虑。

寄养的年龄越小,可能产生的问题越严重。

除非实在万不得已,把三岁以前的孩子送出去寄养我不提倡。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11

最惨的情况是’双重抛弃感’,何谓双重抛弃感?

那就是孩子从父母那被送到祖辈处,如果没有处理好,要经历一次重要的被抛弃体验。

在几年或者十几年,也就是充分建立了与祖辈的依恋关系以后,父母在不甚言明的情况下又把孩子接回来,那么孩子又将体验到一次惨烈的被祖辈抛弃的感觉。”

我认为,如此在心理层面上遭受的创伤,将使得他们将来很难再信任和依恋任何成年人。

南希所说的双重抛弃体验,会让他们对一切亲密关系的持久性产生怀疑。

他们成年以后,要么难以维持友情,要么难以维持爱情。感到孤独,却难以再主动索取。

谈到此处,我想到国内的很多很多留守儿童,如果处理不当,这会成为非常非常严重的时代性创痛。

“因此我个人认为,南希继续说,“为孩子的心理健康计,父母能够不退场就不要退场。

如若真是万不得已要做完全的隔代抚养,我觉得最最重要的就是:事先向孩子做出充分的、真诚的解释和说明。”

我相信,南希这么建议是因为,孩子是这样一种存在:你不跟他们说,他们就会自己猜,而且越猜越跟自己有关,越猜越是自己的错。

所以哪怕再小的孩子,当你做出对他们来说如此重要的决定时,一定要提前地、充分地跟他们说明。

他们哪怕听不懂你的语言,也能读懂你的情绪和意图。你要把他们当做平等的对象交流,告诉他们你这么做的原因。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12

我的一位来访者曾经提醒我:所有没有言明的分离,都容易被体验为抛弃。

不告的离别,会被体验为诀别,永不再见。

我的另一位来访者告诉我:ta小时候妈妈把ta寄养在外婆家,每次送ta去到那边以后,妈妈的离开”模式”总是,先找个好玩的东西吸引ta注意,然后自己趁机溜走。

所以ta从小就习惯盯着远方看,因为那里藏着妈妈消失前最后的背影。然而,这并不是让人愉快的远方。

一次网络咨询,因为我的疏忽,ta没能及时看到我的视频,只能听到我的声音,那一次ta几乎惊恐发作。

我当时毫无疑问正被ta体验为那个消失不见的妈妈。

“第二点,父母在把孩子托付给祖辈以后,绝不能就这样凭空消失不见。

他们最好要通过视频、电话、信件等等方式,规律性向孩子表明自己依然在场。

自己哪怕会离开,但也不会从他们的世界中消失。”

简单地说,三岁以前的孩子,大都会认为人若是消失,不为他们所见,那么这个人也就不存在了。年龄越小,越会如此认定。

在三岁以后,孩子们才会逐渐确信——爸爸妈妈就算不见了,不在我身边了,那么他们也不会不存在,也不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所以,对于越小的被寄养在祖辈家的孩子,父母越应该频繁“标注”自己的存在,以此强化他们的“客体恒常感”。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13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14

没有建立起客体恒常的孩子,成年以后,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自己的伴侣没能接电话,或者一时没能联系上,就会极度失控,甚至心理崩溃。

因为他们内心的那个孩子,并不能确信没能被自己亲自看到听到感知到的对方,是否还真的存在着。

这将会造就一种怎样的恐慌。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3

结束语

我相信对于学习心理学的人来说,这篇小文只是在老调重弹。

但是作为一个父亲,我认为常识,是需要被充分传播的;而重要的事情,需要被反复言说。

有了孩子以后,我第一次体验到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感受。看着那些和我孩子一样本来一清如水的小生灵们遭受不必要的苦楚,是作为一个父亲的悲哀。

从最自私的角度出发,我希望我的两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安全感的同龄人环境里。

而他们的父亲,曾为造就这个环境努力过。

✦ 注:南希.麦克威廉姆斯是一位出色的临床心理学家,亦可说是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之集大成者。

几乎所有美国的心理动力学治疗师都在读她的《人格诊断》和《实践指导》,这些“权威”的著作。

她喜欢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但不喜欢直接给任何人建议,包括她自己的病人、读者和学生。这篇文章是我和南希的一场督导。

你可能还喜欢

最好的夫妻关系,是遇事不责备

隔代抚养的育儿冲突:谁才是孩子的妈妈? - 16

进入公众号武志红

回复开饭,送你今天日签~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