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5日 9.7°C-13.2°C
澳元 : 人民币=4.7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

2018-05-12 来源: 拾遗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点上方蓝色字体↑ 进入后台

回复【开饭】,送你一句话~

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 - 1

本文已获授权

作者:拾遗

来源:拾遗 ID:shiyi201633

好心办坏事

一位亲人快要去世了。

子孙们都很孝顺,争着照顾她。

为了让她多活几天,

大家殷勤地做很多事情:

比如最后几天,她不想进食了,

但大家希望她能再活一段时间,

就一直坚持喂她流食,

一喂,她就剧烈咳嗽,然后呕吐。

比如,她喉咙里发出巨大的异响,

咕噜咕噜好像有很多痰一样,

大家就开始喂水,希望能帮她化痰,

一喂,她就剧烈咳嗽,然后抽搐。

看着她痛苦而狰狞的表情,

我隐隐觉得不妥,就去翻阅了很多资料,

这才发现大家的殷勤是多么无知。

临终须知

2015年,经济学人智库,

发布了一个“全球死亡质量指数”。

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 - 2

英国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大陆排名第71位。

中国死亡质量指数排名为何如此低?

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

我们不懂得“临终护理”。

生命在最后几周、几天里,

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

身体究竟会出现哪些变化?

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而作为家属和亲人的我们,

又该做些什么和不该做些什么?

带着一个个疑问,

我查阅了国际濒死体验协会的“临终告诫”,

查阅了美国老年病学会的“临终关怀八要素”,

查阅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临终关怀十建议”,

查阅了英国国家卫生健康保健所发布的“临终指南”。

看完这些权威资料,

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无知。

我想,很多人应该也和我一样吧,

所以才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

觉得应该普及一下“临终须知”,

让我们的亲人走得更优雅和安宁一些。

过度治疗

这是“丽莎大夫”讲述的一件普通事,

之所以说它普通,

是因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各大医院上演:

一个80多岁的老人,因脑出血入院。

家属说:“不论如何,一定要让他活着!”

4小时全力抢救后,他活了下来。

不过气管被切开了,喉部也被打了个洞,

那里有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呼吸机。

偶尔,他清醒过来,痛苦地睁开眼。

这时候,家属就会格外激动,

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拯救了他。”

后来,他的气道开始出血,

出血,就需要频繁清理。

护士用长管伸进他的鼻腔,

抽吸血块和血性分泌物。

这个过程会超级难受和痛苦,

他皱着眉,拼命想躲开管子。

每当这时,他孙女就低着头,不敢看。

我问家属:“拖下去还是放弃?”

而他们,仍表示要坚持到底。

孙女说:“他死了,我就没有爷爷了。”

治疗越来越无奈,

他清醒的时间越来越短。

而仅剩的清醒时间,

也被抽吸、扎针无情地占据。

十天后,他死了。

死的时候,针眼、插管遍布全身。

面部水肿,已经不见原来模样。

我问自己:如果他能表达,他愿意要这十天吗?

这十天里,他没有享受任何生命的权力,生命的意义何在?

让一个人这样多活十天,

就证明我们很爱很爱他吗?

我们的爱,就这样肤浅吗?

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 - 3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

当美国医生自己面对癌症侵袭时,

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选择的呢?

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穆尤睿做过一个调查,

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美国医生知道生命无可挽回后,

选择的不是用最先进的手术来延长生命,

而是将精力放在享受最后的时光上。

他们会在脖子上挂一个“不要抢救”的小牌,

有的甚至会把这句话文在身上,

“身体被东开一刀西开一刀,

然后插满各种各样的管子后,

被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

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

还不如好好享受一下最后的时光。”

我喜欢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陈作兵的做法:

在得知父亲生命所剩不多时,

他没有选择让父亲在医院插满管子,

而是决定陪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

回到出生、长大的地方,

和做豆腐的、种地的乡亲聊天。

度过最后一个幸福春节,

吃最后一次团圆饭,

拍一张又一张笑得像老菊花的全家福。

…………

最后,他父亲带着安详的微笑走了。

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 - 4

临终关怀与护理最核心的宗旨是:

当一个人已经无法避免地走向死亡,

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

我们就应当避免不适当的过度治疗,

把重心转向如何让他好好享受最后的时光。

痛不欲生

去年,我们小区一男子得了肝癌。

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

得知生命无法挽回后,

家人就把他带回了家,

放弃了所有药物治疗,包括止痛。

最后那段时间,

他腹部如鼓,剧痛无比,

经常发出可怕的呻吟声。

那天,他对老婆和儿子说:

“疼得受不了,想出去走走。”

他坐电梯上了30楼,

然后从楼顶纵身而下。

对于临终病人,有两种做法最为惨烈。

一个是我上面说的:拼命抵抗,过度治疗。

另一个是:放弃任何治疗,回家痛苦地等待死亡。

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 - 5

大多数临终病人,

特别是恶性肿瘤晚期病人,

其主要症状是疼痛。

疼痛不仅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

导致他们火气很大或脾气暴躁,

甚至会触发他们的轻生之念。

所以,我们应该用药物来帮助他们减轻疼痛。

一般性疼痛,可用非麻醉性镇痛剂,如阿斯匹林类。

中等疼痛;可用弱麻醉性镇痛剂,如可待因类。

严重疼痛,可用强麻醉性镇痛剂,如吗啡、杜冷丁类。

你可能听说过药物依赖或药物滥用,

也可能听说过使用吗啡会加速死亡,

但大部分专家认为:

只要剂量控制得当,

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三重角色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人的死亡分三个阶段。

第一是医院宣布死亡,这是生理的死去。

第二是葬礼的举行,这代表社会地位的死去。

第三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

那么你就是真正的死亡了,

因为世上再也没有人知道你曾经存在过。

所以一个临终的病人,

除了本身是个病人外,

他还是一个社会意义的人。

他还扮演着三重角色,

所以我们要帮他处理好三种关系。

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 - 6

第一种:帮助病人处理自我关系。

我们需要主动与病人沟通,

你希望最后的时光怎么度过?

你希望以什么方式处理遗产,

你希望以什么方式告别这个世界,等等。

第二种:帮助病人处理他与社会的关系。

比如,子女可以和父亲分享,

你是如何影响我的人生轨迹的。

孙辈可以告诉祖父,你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句话,就是要让临终者获得“社会地位”,

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第三种:让病人知道你会永远记着他。

比如,拍一些全家福,

然后裱起来,放在显眼处,

并有意无意透露会永远珍藏。

反正就是要让病人觉得:

你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临终牵挂

前段时间看过一则新闻,

就是一位老人临终前,

拉着老伴和儿子的手,

一会看看儿子,一会看看老伴,

然后一个劲地直流泪。

儿子就说:“爸,你放心,我会照顾好我妈的。”

老人摇摇头,还是不放手,

最后,直到儿子说出那句:

“爸,那我给妈妈再找个伴儿。”

听到这句话,老人才松开了手,

露出一个欣慰而释然的笑容,

不一会,就闭上了眼睛。

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 - 7

很多人临终时,都有一些难以割舍的人事物。

只要有一桩放不下,就会造成临终障碍——拼命不想死去。

所以临终关怀和护理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就是不要让病人带着遗憾和疑问离开。

“妈,我保证会给你的兰花浇水。”

“爸,我一定会照顾好狗狗的。”

“爸,我会让妈妈跟我们一起生活。”

我们需要作出这样一些承诺,

让病人可以无牵无挂地安心离开。

强行进食

给临终者喂食,

是很多人都干过的蠢事。

看到病人不想进食时,

我们会感到非常不安。

“不吃东西,怎么保证营养。”

“不吃东西,会加快死亡。”

于是,为了病人能多活几天,

我们常常强迫或勉强病人进食。

殊不知人在最后的时间里,

新陈代谢已经放缓或停滞,

无法再消化和吸收食物了。

也就是说,她已经不再需要食物了,

(主动想进食的人除外)

所以不想进食,甚至闻到气味就想吐。

再加上病人的吞咽功能已大幅减退,

这时候如果强行或勉强他进食,

会引发剧烈咳嗽和呕吐,

不仅痛苦不堪,还可能窒息而亡。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

当临终病人不想进食时,

一定不要强迫他们吃饭。

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 - 8

死亡咆哮声

知乎一位网友讲过一件真事:

“父亲将要死的时候,

呼气时,喉咙发出巨大异响,

格咯格咯地好像有很多痰。

我就凑拢去看,

看到他嘴里有一大口痰,

喉咙只有一个小小的孔。

我就想用水把这口痰化掉,

于是便舀了一勺水送进去,

噗,一口痰喷了出来,

他开始剧烈咳嗽,

没一会儿,就断了气。

父亲已经过世十年了,

这十年我都活在愧疚里。”

为什么临终病人喉咙会发出巨大响声?

因为随着死亡的临近,

病人的口腔肌肉会变得松弛,

喉咙中的液体就会积压在咽喉,

所以一呼吸就会发出咕噜声,

医学上将其称为“死亡咆哮声”。

咆哮声虽然听起来很恐怖,

但病人并不会觉得多痛苦。

要缓解这种咆哮声一般采用三种方法:

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用棉棒小心翼翼粘出痰液

将病人身体翻向一侧,头枕得高一些

千万不要喂水,以免引发窒息。

温度问题

作家莫小米在《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中,

讲过自己的一件事,

她父亲重病,快到临终:

“我抓着父亲的手,

他像山泉一样凉。

我命令弟弟说:爸爸冷,快拿毯子!

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冷,

只是因为循环的血液量锐减,

皮肤才变得又湿又冷。

而此时在他的感觉中,

他的身体正在变轻,

渐渐地漂浮、飞升……

这时哪怕是一条丝巾,

都会让他感觉到无法忍受的重压,

更何况一条毯子。”

处于弥留之际的很多病人,

已无法说出“太冷了”或“太热了”,

所以体感温度是否合适,

需要我们用心观察。

如果病人频繁想拨开被子,

那就是他感觉太热了,

这时我们可以把被子移开,

或者用毛巾冷敷他的额头。

如果病人的肩膀缩起来了,

则表明他是感觉太冷了,

这时我们可以调高空调温度,

最好不要加盖被子,

太重对病人而言,是一种巨大负担。

皮肤问题

前段时间听说过一件真事:

子女疏于照顾临终母亲,

在母亲死后给她换衣时,

才发现母亲背部已经溃烂,爬满了蛆。

对于临终病人来说,

皮肤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困扰,

一不小心就会生出褥疮,

甚至大面积溃烂,痛不欲生。

所以我们在照顾临终病人时,

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不要让病人一个姿势久坐久躺,

每隔几小时就要帮助他翻身。

经常用毛巾为病人擦拭身体,

保持皮肤的清洁。

用湿毛巾缓解眼部的干燥。

用润唇膏涂抹嘴唇,

或用棉签沾水擦拭嘴唇,

缓解嘴唇的干燥。

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 - 9

幻觉问题

国际濒死体验协会通过大量观察,

发现有的临终病人会出现濒死感,

当濒死感出现时,

他们可能会看见已经去世的亲人,

或者出现其他一些幻觉。

“一个将逝之人可能会边看远方边喃喃自语,

或者谈起一些旅行计划之类的奇怪话题。

甚至会用奇怪的措辞来描述一些奇怪的想法。

比如,有个女患者坚持要穿最好的衣服,

因为她觉得去世的丈夫会来带她跳舞。

有个年轻人说自己需要一张地图,

这样他就能知道自己的旅行路线是哪一条。

有个老人经常说,

自己曾经深爱的某个故人正要来找他,

或者那人现在就在他房间里……”

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

要么会觉得非常恐怖,

要么会觉得病人精神失常。

但国际濒死体验协会说:

“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

濒死感存在的目的,

就是为了帮助临终病人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

这种濒死感会有很大的导引和安慰作用。”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时,

我们要注意几点:

保持镇定,不要恐慌。

不要去打破他的幻觉,打断他的说话。

留意他说话的内容,以及想表达的意思。

尽可能帮助他实现一些意愿。

孤独问题

看过一本关于临终关怀医院的书,

70多岁的艾蜜莉,

罹患乳癌已经走到生命终点。

其女儿每天都会到医院来看她,

两人的关系似乎很好。

但每次女儿离开之后,

她就开始在那抽搐掉泪。

她希望女儿留在身边,

可女儿每晚都要回家,

虽然也有医护人员照顾,

但她心里总是空荡荡的,觉得无比孤独和恐惧。

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 - 10

这家医院的医生做过一个调查:

人临死前最怕的是什么?

大部分病人的答案是:孤独。

所以,对于临终病人而言,

最有效的护理,就是爱和陪伴。

大部分临终病人都希望身边有人相伴,

虽然他们可能并不想和你聊天,

但他们却希望你能陪在身边。

所以,我们需要做些事情来缓解他们的孤独:

将病房安置家庭化,营建温馨环境

小声播放病人喜欢的音乐

握着他的手或者轻轻抚摸他

敞开心扉说一些他想听的话

最大布施

尼采说:“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但我们,至今还没学会如何谢幕。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

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关于死亡教育,

我们需要那么一点“临终须知”。

索甲仁波切写过一本很透彻的书。

这本书叫《西藏生死书》。

很喜欢书中那句话:

“没有哪一种布施,

会大过于帮助一个人好好地死亡。”

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 - 11

来源 |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你可能还喜欢

小时候被爱,是一个人一辈子的铠甲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