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0日 10.6°C-14.3°C
澳元 : 人民币=4.65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8-05-10 来源: 国历君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1

整理 | 国历君

1988年5月10日,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沈从文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86岁。今天,沈从文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十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或许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年就会颁发给他。

从逃学大师到文学大师

1902年12月,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凤凰城,排行老四。6岁那年,沈从文被送入私塾。因受不了私塾的呆板与严厉,他时常想逃出去玩。在其他顽童的影响下,他学会了种种逃学而又可以骗过先生和父亲的办法,从此也成了一名顽固的逃学少年。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2

少年沈从文

可好景不长,沈从文的逃学被父亲发现了。父亲将沈从文送往另一家私塾,那里的先生打起人来毫不留情。有趣的是,沈从文倒是更喜欢这家私塾,因为表哥也在这家私塾,而表哥很会逃学,沈从文因此比以前逃得更厉害。

沈从文就这样“变本加厉”地继续自己的逃学生活,但也因此在私塾读“小书”的同时,一直有机会“阅读”一本用湘西的自然人情写成的“大书”。

念到高小毕业时,沈从文想去参加当地举办的军事学校。家里也觉得,与其让他在外面撒野,不如让他去受军事训练,便同意了。那一年,沈从文15岁。不久,沈从文便随军队向沅陵开进,直到1921年,这支部队“全军覆没”,沈从文又被遣回家乡。

这三年,沈从文一事无成,只见青年伙伴一个个地死去,逐渐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可言。眼看自己日益成年,生计却无着落,沈从文不得不前往芷江投奔舅父黄巨川,在舅父掌管的警察所里做办事员,又在七姨夫熊捷三的引导下读诗和写小楷。

熊捷三的胞兄正是民国首任总理熊希龄。因这些虽曲折但确凿的亲戚关系,沈从文得以进入熊希龄的“现代相府”,迷上了“相府”里收藏的林纾翻译的西方文艺著作,从中获得了一些写小说的灵感。

沈从文的警察所岁月虽然近乎于混日子,但终归还是有点寄托。1922年,他到湘西巡防军首领陈渠珍手下做文书同样也是混日子。

1923年,沈从文来到北京,报考了燕京大学国文班。可他只有高小文凭,标点符号都不懂,面试时更是得了个零分,连报名费也被燕京大学退了回来。没办法,他只好去风气自由的北大偷听,去琉璃厂的书肆学东西。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3

1923年到北平开始闯荡文坛的沈从文

1925年3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遥夜》,诉说自己在北大的困窘与坚持,引起北大知名教授林宰平的注意。林教授不仅撰文赞扬沈从文是“天才少年”,而且主动约见,给予诸多鼓励与帮助。多年以后,沈从文回忆起林教授的提携,仍会感激得“热泪盈眶”。

也正是这一时期,沈从文迎来了自己生命的春天。林宰平、胡也频以及老乡丁玲,还有《京报》《民众文艺》等期刊,都如及时雨一般向他袭来。连学界领袖级人物梁启超都对他有了好感。

1925年秋天,林宰平趁势又把沈从文介绍给“新月”派,使他结识了徐志摩、闻一多等人。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公开把沈从文列为约稿作者,还撰文称赞沈从文的文学才华。

从1926年起,沈从文的散文、小说及戏剧作品又被商务印书馆、北新书店、光华书局出版,他因此在两三年之内成为京沪两地文坛的新星。

1927年,京城学人纷纷南下,沈从文亦于年底迁至上海,并很快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小说,关系网进一步扩大。虽说经济上并没有彻底翻身,但有这些关系,也足以让他可以在文教界找到出路了。

与张兆和的爱情

1929年,经徐志摩推荐,沈从文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4

1929年沈从文兄妹四人与母亲在上海合影

真正登台的那天,沈从文很紧张,以至于前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呆呆地站在那里。后来胡乱开讲起来,在10分钟内,把准备好可以讲一个多小时的内容全讲完了。有人把这件事反映到校长胡适那里,胡适却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就是成功。由此可见胡适对于沈从文的信任。

不知道沈从文之所以10分钟不说话,是不是因为他步入教室后看见台下坐着一位让其怦然心动的女学生?这位女生名叫张兆和,中国公学的校花。

实际上,张兆和对沈从文的第一印象很理性,丝毫谈不上个人的好感,只是心想,既然他是胡适之校长请来的,应该不会差。等到听了第一堂课后,连起初一点理性的印象都没有了,变成“并不觉得他是位可尊敬的老师,不过是会写写白话文小说的青年人而已”。又过了一段时间,张兆和对于沈从文的印象更是进一步恶化成厌恶了。因为她收到了沈从文寄来的一封信,拆开后发现只有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

一个老师怎么能对学生说这样的话呢?她决定尽量躲避沈从文。而另一头的沈从文哪里知道张兆和的反感与紧张,只是在那里渴望能得到她的回应。

沈从文甚至痛苦得想自杀了,这才引起了张兆和的一点回应。因为张兆和的好友向她建议,快点去找校长说清楚,不然,沈从文真的自杀,就脱不了干系了。

张兆和带着信去找胡适,希望胡适能出面制止沈从文的疯狂举动,没想到胡适居然觉得信写得蛮好,说接触接触也没什么。之后的张兆和继续保持躲避,让沈从文彻底绝望。但他不会因此自杀,他对胡适说自己打算离开伤心之地。

胡适听后,又去找张兆和当说客,并说如果她家里有什么阻力,他可以去斡旋(注:胡适与张兆和父亲是好友)。

沈从文终究还是离开了,只在中国公学待了一年。

1932年夏,等了近四年、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终于迎来了转机。沈从文先是赢得了张家大姐、二姐的同情,接着又在张府与张兆和的父亲聊得很投缘,令未来岳父十分赏识,最后,于当年底,收到张兆和的电报,上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5

1934年编辑天津《大公报》副刊的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

那一刻,沈从文欣喜若狂。胡适也很高兴,他当年的苦心斡旋终于换来了沈从文、张兆和的百年之好。

婚后不久,好友杨振声辞去青岛大学校长转赴北平,沈从文随后也跟了去,寄居在杨家,并和杨振声一起编写教育部布置的中小学教科书,生活稳定、甜蜜,同时,文学事业也是蒸蒸日上。

后来“卢沟桥事件”爆发,沈从文在昆明的西南联大担任教授。联大时期的沈从文迎来了教学事业的顶峰。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6

晚年沈从文与张兆和

1948年,沈从文、朱光潜、萧乾三个人被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批判。沈从文宣布封笔,中止文学创作,转入历史文物研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服饰。从此再无重要文学作品问世。如此具有灵性和才华的沈从文,毫无疑问成了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曾经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

1934年,沈从文回湘西路上,在写给夫人张兆和的信里,讲了这样一段话:“我想印个选集了。因为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办法拒绝。”

记者李辉曾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沈从文或许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

诺贝尔文学奖18位评委之一、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曾说,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作家是沈从文,但是沈从文先生于1988年5月10日离世,当时他已经进入评选的最终5人名单,由于他的去世,评选程序终止。

很多人问为什么诺奖对于中国人来说来得这么晚,谢尔·埃斯普马克的回答是:“在二战以前,你们有权力提名,但是没有任何人给我们提名,鲁迅还是我们派去的调查员发现了他。而沈从文先生,在评选过程中就去世了,对此,我们能做什么呢?”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7

1949年8月香港《大公报》副刊发表沈从文长信《我们这里的人只想做事》

1949年,沈从文写了一封长信寄至在香港的表侄黄永玉。这封长信,很快发表在《大公报》副刊上,题目为《我们这里的人只想做事》。收到这封信的第二年,黄永玉梅溪夫妇前往北京,时隔十几年,与表叔重逢。

此次重逢, 影响黄永玉夫妇决定离开香港,一九五三年二月,他们夫妇携刚刚出生不久的黑蛮,一起来到北京,从此,两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在坎坷中从容,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就这样延续下来。

晚年沈从文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8

1981年2月沈从文在美国斯坦佛大学讲学

1982年,一直高血压的沈从文突然中风,半身不遂。张兆和每天都会督促他走几圈。记者李辉在文章《沈从文:行将超越一切》中写道:“(他)从1982年开始接触沈从文夫妇,每次聊天回来,都会记录在笔记本上,还原了那些清晰的场景。”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9

1982年沈从文张兆和最后一次回凤凰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10

1982年沈从文最后一次回凤凰,在母校文昌阁小学母校听课

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人民大会堂

我(沈从文)刚从湘西回来,是和黄苗子、黄永玉一起回去的,最近才回来。我五几年回去过一次,这是二十五年来第一次回去。

过去没读什么书,现在可以好好读些书。见的东西也多了。

我负责古代服装研究工作组。已经在香港出版了《古代服饰研究》,有二十五万字的说明,五百多幅彩图,北京要出,还要再加一百多幅。主要是从实物出发,说明一些新的问题,是尝试性的。

自传是五十年前写,今年出了二十多本书。四川出五本,北京四本,湖南出两本,上海出一本,广东出十二本。还有香港和日本也出版了。现在的文学不大懂,实事求是的工作也可以做。

一九三二年在青岛大学时巴金来过。西南联大时,萧珊是学生,我在中文系当老师。一九七二、七四、七六年,我每次到南方都去看看他。

古华的作品不错。现在的人写得比我们好多了。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11

李辉听巴金谈沈从文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12

黄永玉1947年为沈从文小说《边城》所作木刻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13

黄永玉画沈从文故居速写

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日,上午,沈家

(窄小的房间,四周书架排满了书,一张窄窄的单人床靠墙放,与沙发、桌子挤在一起,过人都很难。窗外是前门大街,工作环境很差,效率低。)

沈:萧珊没考上西南联大前,住我家租的房子。那时,傅雷也在那里,傅聪刚生。

我一九二八年到上海,一九三一年到青岛,一九三三年到北京结婚。巴金来就住我的外屋。后来我妹妹来,他才搬到三座门大街。他还帮我印书。我那时还替《大公报》编文学副刊。

一九七四年到上海,我让一个学音乐的亲戚去找他,打听是否可以去看他。打听到他的电话。我打电话去时,正好他女儿生小孩。一九七六年我去,小孩已长大,到处跑。

我是一九七二年从丹江回北京。

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七年,我的文字成熟期,精力多,写得比较多。

汪曾祺是我的西南联大最好的学生。给学生不出死作文题,让他们发挥。

(居然还查到了这天的日记)

上午十时,到沈从文先生家,谈起三十年代巴金住在他家时,关于艺术技巧的争论。沈先生说,作品还是得有技巧,《三国演义》《水浒》没有技巧怎么行?

快八十岁的人了,他的身体依然硬朗。满头银发,个头不高,湘西口音,讲话非常认真,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可见是个老实正直的知识分子。

房内摆的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柜子上还刻有非常好看的装饰画,可惜房间太小,家具也破旧了。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14

沈从文画作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15

沈从文画作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16

沈从文书古诗十九首之一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四日,下午,沈家

沈:一九三二年在青岛,我用小方桌写《边城》,巴金他在里屋写《电》。我和他什么时候认识,不记得了。是在上海,大概是在郑振铎那儿吧。我和巴金在文艺观点上有不同,喜欢争论。但争归争,还是好朋友,几十年了,我们还很好。

(夫人张兆和扶沈老在房间散步,有时让他自己走。沈老拄着拐杖来回慢慢走。房间一半铺着草席,空出约一米宽的水泥地,上面有红漆。)

张兆和(简称“张”):这是他每天的散步道。每天走五个来回。

沈:(走了两个来回)够了吧?

张:没有,刚刚两次,他就爱偷懒。

(沈老笑。刚走一次,便说:这是第四次了。)

张:别骗人,刚刚三次。他每次都想哄人。

(最后走完五次,沈老没走到头,便嘘了一口长气。“唉,完了吧?”便往座位上走去。)

张:你总爱偷工减料。(二老笑。)

(沈老步履蹒跚,右手时而颤抖一阵。两只脚几乎是拖在地面挪动。刚从座位站起,就要常常由张捶捶左腿。在闲谈中谈到湘西风俗,张说香港有本女性杂志,在“男人世界”专栏中登沈老的照片和写他的文章。文章谈到沈老一听到家乡傩戏,就掉眼泪。刚说到这里,沈老又掉出眼泪,转而大笑。一副“老天真”的神情,实在令人可敬可爱。闲谈时,放意大利民歌演唱家的录音,沈老不时发表议论。)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17

1984年张兆和为病中的沈从文洗手,李辉 摄

沈从文生前有一个愿望,死后回归故里、守望家乡。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在家人的护送下魂归古城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清山的五彩石下。沈从文为人低调、不事声张,一生恪守自由主义立场,不党、不群。对待名利沈从文一贯的态度是——“戒之在得”。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18

家人回到凤凰,将沈从文先生骨灰撒入沱江,魂归故里

沱江边沈从文的墓,能看见黄永玉为他题的字: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他的墓很简朴,只是一块碑,还有碑前不知谁放的一束盛开的菊花。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19

黄永玉先生在沈从文墓地题写碑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李辉 摄

沈从文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年了,他的文学经典作品却从来没有离开。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仿佛总能感受到沈从文在用他那温暖的目光注视着他的读者……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20

晚年沈从文

整理自:

李辉:“沈从文:行将超越一切”,公众号“六根”(微信ID:liugenren);

李辉:“沈从文逝世三十年,难以忘怀的往事”,公众号“六根”(微信ID:liugenren);

沈从文:从逃学大师到文学大师,《新周报》;

罗皓菱:“沈从文曾经离诺奖最近”,北青网;

沈从文悲喜交加的一生,人民网等。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21

长按图片,支持国历君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22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23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24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如果不是突发疾病,他或许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 25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