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6日 12.1°C-14.7°C
澳元 : 人民币=4.74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2018-01-28 来源: 非非马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点上方蓝色字体↑ 进入

回复【开饭】,送你一句话下饭~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1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非非马(feifeima-uk)

作者:非非马

周末看了《无问西东》,两遍。

然后,恰看到我们读者群在讨论寒门博士自杀溺亡事件,以及,因写婆媳剧而出名的女作家六六对此事的“惊人”点评。

那就,一起说说吧。

我特别喜欢《无问西东》,一部很善良、有正气的电影,纵有百般不足,可它的好,足以让我愿意忽略它所有的缺点。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2

如果,《无问西东》拍出的那种几近失传的美好传承,今日能被普遍承继,寒门博士的自杀悲剧多半可以幸免,著名女作家也未必会发出如此令人愕然的言论吧。

而这样事情的存在,恰说明了《无问西东》在今日之珍贵。

01

据媒体报道,西安交通大学年仅28岁的在读博士杨宝德日前被发现自杀,其后,他受女导师周某“欺压奴役”的事被曝光。

根据杨的女友披露出的私信截屏内容,杨宝德于博士在读期间,被自己的导师当作私人生活助理一般“使唤”。

替导师处理的各种与学业没有任何关系的杂务包括装窗帘、买菜、打扫卫生等家务活儿,以及接送、逛超市、擦车洗车、饭桌上挡酒等,甚至还要陪打麻将。

而对这样的惨剧,女作家六六公开发微博评论: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3

周某和六六这样的,最该看看《无问西东》,可惜,她们这样的,多半不会觉得《无问西东》好。

做学生的,本是来跟导师求学问,追求人生和科学的真理;做导师的,本是来传业授道解惑的。

当年的北大、清华,当年的西南联大,从梅贻琦传承到吴岭澜,那整个脉络上闪亮史册的名字如傅斯年、王国维、陈寅恪、钱穆、冯友兰等等,他们追求知识和真理本身,一身风骨,爱学问、爱学生。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4

陈丹青油画,左起依次为: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校长梅贻琦询问吴岭澜求学目的那段对话,再到为师后的吴岭澜在防空洞里给沈光耀们讲泰戈尔,特别符合我对那个最坏也最好的年代的文化想像,极其动人。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5

可今天,名校博士生导师周某,收了博士却是要当自家佣人般来使唤的。

不仅如此,竟还有六六之类公开支持这样的可鄙行为。

因为,这样的想法和现象,在今日中国,本就不是孤例。

读者群里,有读者问我怎么看,我说,这在今日中国恐怕多少已有点“中国特色”了。

我很幸运,从没遇见过一个这样不配为师的师,但很多学校里,不少博士、硕士导师,多少都会支使学生帮自己办与学业无关的杂事;

社会上,不少单位里,不少领导也多少会支使下属帮自己办理与工作无关的私事。

假公济私的行为背后,是公私不分,是少了正直、操守与真义在心。

为师,为上,却不尊。居尊,不再首先是人格为尊、为人表率,反而是像得了一把滥用权力的庇护伞。

而另一面,是诸多居于权力劣势或下游的人,为了追求一己的“功名利禄”,在权力面前逢迎做低,并光明正大将之美化为“情商”。初心早失。

逢迎权力的人,它日一旦自己手中握权,也必然会滥施权力。

可以合理预测,觉得“伺候伺候”老师是应该的六六之类,它日一旦自己为师,也必然是如此期待被学生/弟子如此“伺候”的。

找人在生活上照顾自己不是不可以,可那个工作岗位叫生活保姆、生活助理,而不是“学生”,或者“下属”。

所以,对有《无问西东》这样的电影去拍冯友兰、吴岭澜等在空袭的警报声与隆隆战机声中,在防空洞里还给学生们讲黑格尔、泰戈尔,我从心里为之击掌、感动,泪盈于睫。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6

特别喜欢风雨中陋室上课,师教生“静坐听雨”那段,自信 、笃定、从容,那才是师的风骨,是教育的真境界。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7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8

02

寒门博士之死,与师之无德无品有关。

同时,也暴露出另一个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里,普遍缺乏一个核心的哲学教育:

即叩问人生里最重要的问题,追问生命之意义,我们为何而活?

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

并且,认知到自己的珍贵,活出自己的珍贵。

人在这个重要问题面前失问失思时,很容易陷入迷惘与焦虑,陷入选择的困境。

一如《无问西东》里年轻时的吴岭澜。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9

对于人生,他有个模糊的方向,但却是未经哲学思考过、因而也混沌的方向:

“最好的学生都是学实科的。我只知道,这个年纪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心里就觉得踏实。”

梅贻琦答他:

“你还忽略了一件事,真实。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

“什么是真实?”

“真实就是,你看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10

真是令人羡慕的哲学教育。

它,其实应该发生在我们生命中更早的阶段。

那个问题,不该是一个令我们感到羞耻的问题,而是我们首要应该思考清楚的大问题。

梅贻琦的敲打与追问,迫得吴岭澜在“麻木的踏实”中停下脚步,苦思自己生的意义。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11

而泰戈尔在清华的一席话——真实对自己是多么重要,让他从思考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

“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生命意义),谈论这些,是重要的 。”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12

1924年泰戈尔受邀抵京,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

图为《清华周刊》对泰戈尔访华的报道。

找到了人生方向和意义的吴岭澜,留校任教。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13

他又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了自己的学生,

“希望你们今后,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正是这堂课和那场轰炸,原先迫于家训放弃当兵念头的沈光耀,弃笔从戎。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14

人这一生就是在做不断的选择,所有关于取舍的选择背后,托底的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的界定:

我是谁,我为何而生,我想如何过这一生。

想清楚这一点,我们会拨云见日,很多事情也不再成为遮眼迷雾。

如果,杨宝德博士,意识到自己的珍贵,对生的意义有更清晰的认识,他在面对外压内患时,会更多些勇气与信心,恐怕不会那么轻易地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

只可惜,我们而今的绝大部分教育,大体已沦为应试教育,是围绕成绩而设置的教学,而忽略了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教育。

03

一百年来,时代固然在变迁,可每一代人都有属于每一代人的险恶和难题要面对。

战火纷飞的年代,“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举国失序狂躁的年代,一个小谎言、一次所谓检举揭发,就可能演变为性命之灾,群众蛮荒的暴力可以轻易毁掉一条鲜活的生命。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15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年代,在尔虞我诈的职场里洁身自好,做一个好人似乎都不那么容易。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16

都是既坏又好的时代。

不变的,其实仍是那个最古老的命题:问清自己的来路与去向,面对自己的真实、真心。

《无问西东》里的吴岭澜、沈光耀、陈鹏、张果果要面对这个问题;杨宝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

“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这是我的书友斯涵在我们“伦敦读书群”里分享的一段话,来自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

所以,在最近回答不少读者咨询我的问题时——包括比如毕业后的就业选择、是否跳槽换工作、一段感情的去留、和生/养父母的纠纷……

我都会说,其实这都要归结为自己回答自己那个最终极的问题。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真心和人生方向,按照那个方向去积极建设自己的人生,我们才有机会真正幸福,并且在跨过那征途上的山丘、坎坷时,可以更勇敢、更坚定、更有力。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17

04

关于真实面对自我,寻找自我的问题,大时代里的个体选择,既与自己有关,也与环境、他人有关。

王敏佳撒的与毛主席合影的虚荣谎言,是只可能发生在那个时代的荒谬;

李想为了“支边”这个崇高的理想选择牺牲老同学王敏佳的利益,而“支边”其实是场艰苦卓绝、甚至可能要丢掉性命的人生选择,如此在今天看来很难理解的荒谬矛盾,在当时却那么令人信服地发生;

王敏佳是被淑芬闹到医院的“揭发”行为给害了的,可她自己又何尝没采用类似的方式,写匿名信、并扬言要写信去单位揭发淑芬……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18

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写过的:

人活在社会之网里,一个社会会以各种方式来显性地、隐性地雕塑每一个个体的价值观,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选择。

人,要分得清“自己想要的”,和“被社会绑架了的自认为想要的”。

而自省自察就是明辨的第一步。

社会上都说实科救国是好的,但未必是最适合吴岭澜的,文科也不是不能救国。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19

放在封建体系里,“三代五将”的荣耀是功名利禄,上战场是沈家认为的谋功名,是“人生的幻光”,可放到抗日战争的场景中,那是保家卫国的存亡之战。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20

张果果在电影的结尾也有很长的反思:

世俗是这样的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

人们也总是不自觉地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我们会在意的,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21

可是,如果我们始终记得自己的珍贵,对自己真实,那么我们无论在何样的环境里,也有机会做出忠于自己的选择,做出自己认为“最有生命价值”的选择。

它可能是沈光耀那样的上战场为国家为人民从容赴死;

可能是李想那样选择为队友牺牲;

也可能是陈鹏那样想要一生照顾所爱之人;

也可能是张果果这样的日行小善。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22

人们也有权力做出百样的选择,只要它是忠实于自我的,并且是不伤害他人与大众利益的。

05

我们每个人如何选择,既受到外界的影响,也其实可以超越环境施以的局限。

而我们自己的选择,不仅事关自己,也事关他人,影响着那个“大环境”。

就好像,杨宝德的导师周某的行为影响到了杨宝德的生命质量,而他的死亡又在社会掀起涟漪。

而周某的行为,又何尝不是被影响的?

如果,杨宝德博士遇到的是梅贻琦那样的导师,命运何至于此。

吴岭澜们幸而遇见梅贻琦们;

沈光耀们幸而遇见了吴岭澜们;

孤儿陈鹏又幸而遇见了行善的沈光耀;

王敏佳幸而遇见了陈鹏;

陈鹏、李想幸而遇见了许伯常;

张果果的父母又幸而遇见了李想,拣回两条命,这才有了张果果;

张果果幸而听到了这样的牺牲故事;四胞胎一家,幸而遇到了重新找到自己的张果果。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23

这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文明传承的力量。

所以,我们今日选择的意义,不仅在于自身的生命价值实现,也关系我们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链条上的一分子,选择传承什么留给我们的社会,留给未来。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24

我特别喜欢电影引用的泰戈尔在清华演讲的一段发言:

“现在我正在访问中国,我问你们,也问我自己,我们两个民族最尊贵的拥有是什么?

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自己的民族里拿出来,送给这个新世纪最好的礼物?”

是啊,我以为这段话就是解读《无问西东》的题眼了,也是能回答我们自己很多人生问题的题眼。

我们都在传承的链条上。

而《无问西东》这样的作品之诞生本身,也构成了一种传承。

一种让人疑心已近乎失传、却又让人看到复燃有望的传承。

是啊,那么多观众喜爱这部电影,为它打动,就是我们的希望和信心所在。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25

06

最后,我想说:

当一个国家,能一直推崇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时,这个国家是永远年轻的。

当一个人,能不失初心,爱我所爱,行我所行,无问西东时,这个人是永远年轻的。

所以,《无问西东》的英文名,“Forever Young”,“永远年轻”, 很贴切。

青春,是种精神气质,无关年岁。

从《无问西东》到寒门博士自杀,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 26

作者:非非马,LinkedIn与壹心理专栏作者。国内十年媒体经验,而立之年赴英读电影研究,曾为著名文化国企英国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现为斜杠青年,创业者/专栏作者/中英电影节英国首席代表。

微信公众号非非马(feifeima-uk):以理性文艺的态度,写影视艺评,严肃时尚,心灵成长。

你可能还喜欢

《如果我一直不结婚......》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